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中国、联合国与人类进步 —— 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暨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成立28周年”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发布日期:2021-11-29  作者:国际关系学院、科研处 点击量:

11月27日下午,由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和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联合国与人类进步 —— 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暨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成立28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语新综合楼909会议室召开。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前中联部副部长于洪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北语校友爱德蒙・木卡拉,北京语言大学资深教授李铁城,前粮农组织副总干事何昌垂,前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刘志贤,前驻教科文组织大使尤少忠,国际劳工组织原(泰老柬)国家局局长王纪元,前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教授,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蒲俜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副院长刘铁娃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李晓燕副教授,上海联合国研究会外联部主任陆燕婷,《世界知识》杂志社前主编徐波出席会议。会议由科研处副处长王秋生,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贾烈英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马方方教授共同主持。科研处处长张健、成果交流岗负责人金飞飞,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展明锋,以及国际关系学院的王为民、刘华平、金彪、胡王云、张豫洁老师等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北语校友爱德蒙・木卡拉发来了远程视频,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表示祝贺。作为北京语言大学的优秀校友和孔子学院培训中心高级顾问,他全程使用中文发表演讲。他首先肯定了中国对联合国制定和发展目标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世界发展提供的宝贵经验;之后回顾了世界当前面临的问题,呼吁加强多边合作、提升对共同事务的有效治理能力来面对世界共同的挑战。他用中国的古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肯定了中国在联合国中所履行的责任,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为一个更公平、可持续的未来做出努力。

刘利校长在致辞中从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的重要性开始讲起,全面介绍了北语联合国研究中心的学术成就,北语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针对联合国研究中心未来的工作,他提出三点建议: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广泛交流,打造北语联合国研究的金字招牌;完善人才建设梯队,加强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打造联合国学的学术高地,尽快产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成为北语学术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和全球治理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他指出,明年北语将迎来60周年华诞,今天的研讨会标志着北语60大庆拉开了序幕,他衷心祝愿研讨会圆满成功。

前中联部部长于洪君为会议进行了题为“中国是联合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的主旨发言,他认为中国的联合国外交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新世纪以来,中国更加重视与联合国的合作,支持力度持续加强,中国与联合国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联合国研究的牵头单位,本次学术会议的意义不言自明。

北京语言大学资深教授、前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李铁城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北语联合国研究中心的发展脉络,对于目前中国联合国研究的现状,他从国家层面、学术界、学校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建议建立国家级别的联合国研究机构,创建中国特色的联合国学,培养联合国研究的专业队伍。

会议围绕“中国与联合国携手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和“多元视角下的联合国研究”两大主题展开了12场学术发言,议题包括中国在联合国取得的历史成就,裁军、人文交流、气候问题、全球治理,以及中国如何面对联合国未来可能的变革,中国联合国研究的展望等。

在“中国与联合国携手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中,前粮农组织副总干事何昌垂、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刘志贤、前驻教科文组织大使尤少忠、国际劳工组织原(泰老柬)国家局局长王纪元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何总干事认为纪念重大活动有两个目的:回顾成就,找到经验;审时度势,规划未来,绘制蓝图。他指出中国与世界都需要联合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中国在安全发展、和平发展、维和、科教、贸易、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使中国有序融入国际社会。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世界不确定性的增加,联合国面临着严重挑战,中国应对此做好准备,全面地、理性地、客观地为联合国治理水平的提高提出全新方案。为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探索创新模式,建立国家智库研究,真正地讲好“认识中国、支持中国、认可中国引领”的中国故事;第二、在新格局下思考中国对于联合国改革的方案;第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联合国的传播。

前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刘志贤的发言主要围绕中国在裁军和防扩散领域的贡献展开。他回顾了中国在恢复合法席位后在军控、防止核扩散和裁军领域中起到的积极引领作用。同时他还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应未雨绸缪,提前部署,提高中国国际援助的技巧,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应对联合国将来的改革。

前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尤少忠在发言中指出,教科文组织作为第一个恢复中国席位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回顾了中国50年来为教科文组织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从民间交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肯定了北语对于人文交流做出的贡献。他认为开展和扩大人文交流是中国和联合国合作的重要基础。

国际劳工组织原(泰老柬)国家局局长王纪元从中国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讲起,回顾了中国这一方面的发展历史。他指出为了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一步落实,应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人才,改变中国鲜有在专门机构以专家人才身份参与的问题。最后他呼吁中国将一些发展建设项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相连接,开展培训项目使在职人员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注意提升在其社会政策领域的影响。

在“多元视角下的联合国研究”这一专题下,学界的六位专家分别做出了主题发言。前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做了“中国同联合国关系发展的原因”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观念的转变与国内政治的变迁。联合国是中国多边外交的主要舞台,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也是维护中国国家主权的重要阵地。中国与联合国的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比如中国如何增强在联合国内部的领导力,中国提供公共产品如何与其国力相配,中国的理念与联合国理念的关系问题等等。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副院长、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教授认为当前联合国研究的研究背景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对联合国研究的学术需求和战略前需求前所未有。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是最大的变量;中美战略竞争,博弈正酣;国内发展变化迅猛;正因为如此,中国需要联合国。现在的联合国研究必须实现真正的联合研究,学科、方法、战线(一线、智库、学校)三个层面的联合。最后他介绍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学科、教材和大数据研究上的先进做法。

复旦大学的张贵洪教授在发言中总结了中国与联合国在六大领域50年合作的经验,肯定了双方的“五个共同”,即共同价值、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全球发展、共同应对挑战、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他指出多边主义面临“真伪多边主义之争”,中国需进一步坚持、践行多边主义,发挥大国的标杆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蒲俜教授围绕“中美战略竞争与联合国”做了发言。主要内容包括中美竞争关系在联合国框架如何表现、中美竞争对联合国产生了何种影响。她认为,中美之间的确不是“冷战”关系;拜登就职后,中美在联合国内的竞争关系已至历史顶峰;美国后来“回归”联合国频频剑指中国。而中美竞争会降低联合国的效率、加剧联合国国内规则之争,并对可持续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副院长、北语校友刘铁娃副教授做了题为“全球治理进程的五种内在张力论析”的发言。她表示“五种张力”的内涵分别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全球治理层次、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治理方式、多层次与安全化的治理、中心与边缘的治理结构、理论与现实的治理近况。这五种张力基本涵盖了全球治理的内涵、外延、理论、功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应提供中国智慧,直面挑战。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李晓燕副教授在发言中阐述了“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的成就与经验”,从多边主义的核心内涵到多边主义在不同阶段的思考,并且分析了冷战之后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努力与不足。

最后,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贾烈英教授对会议做了总结,并对学校领导、科研处领导的支持,与会嘉宾出席会议,国关学院师生多年奋斗创业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必将给北语的联合国研究注入新的动力。会议同步在线上平台进行,大家互动非常热烈,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