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以“构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会议由教育部主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承办。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开幕式由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主持,智利前总统爱德华多·弗雷·鲁伊斯-塔格莱、阿联酋教育部部长艾哈迈德·贝尔胡尔·法拉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校长罗宾·瓦克、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让·路易斯·罗宾逊·理查德、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等中外政要、教育部代表、大学校长代表、驻华使节代表出席会议。开幕式上还举办了2022年“汉语桥”颁奖仪式,仪式结束后,孙春兰副总理启动了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和“汉语桥”冬令营。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800名有关政府部门、学校、企业、中文教育机构等各界代表参加大会。
图: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自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召开以来,这是我国第二次举办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与大连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27家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合发起倡议,成立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2020年6月,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宣告成立,秘书处设立在北京语言大学,推动全球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与27家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
北京语言大学于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诞生。60年来为我国和世界189个国家、地区培养了30余万名学生。刘利校长在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现场接受新华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中文教育因国家需要应运而生,40年来为服务国家外交、对外开放等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多次批示,强调国际中文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也正是北京语言大学建校60年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刘利校长接受媒体采访)
作为以国际中文教育为突出优势的国际高校,北京语言大学走出过新中国最早一代汉语师资,创建了很多业内第一。60年来,学校向海外派遣师资数千人次,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以王还、吕必松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北语学者,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框架,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以来,北语与时俱进,更加重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智慧教育,更加着力落实孙春兰副总理在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关于“建设国际中文教育体系”的相关指示。刘利校长介绍了以下重点成绩:“重构专业体系,形成以5个专业为主干、以30个方向为侧翼的汉语言专业体系,满足了国际学生专业学习多元化需求;重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增加至140余门,并增设文化课、国情课等130多门,形成以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等2个系列30门课程为核心,以文化国情、经济政治、人文社科等10个系列110门课程为辅助的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重构资源体系,提升精品教材和优质教学资源保障能力。《理解当代中国高级听说教程》《理解当代中国高级读写教程》成为全国“三进”教育留学生样板教材,于2022年秋季在全国推广使用。 “尔雅中文”本科系列精品教材成为国内最完整、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国际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系列教材,覆盖国内550多所高校,两位教师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重构实践体系,五年来,来自140多个国家的10000余名国际学生,围绕当代中国发展和讲好中国故事等热点问题,奔赴中国各地调研考察300余次,走访120多个实践教学点,撰写考察报告上万。学校打造本硕博贯通的国际人才培养机制,新汉学博士由每年20多名增至60多名,2022年本硕博毕业生453名,有力提升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刘利校长也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挑战进行了概括:“一是世界对中文的需求增长迅速,我国中文教育借给不足,高素质教师不足、教学资源不足、孔子学院办学质量有待提升、未能很好地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中文人才的需要;二是全球疫情和国际变局严重影响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留学生因为疫情难以来华,中国教师因为疫情外派受阻,孔子学院受到反华势力打压;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理论研究创新不足,缺乏高质量的区域和国别化教材,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探索不够。”
未来,北语将遵循孙春兰副总理在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主旨报告的相关精神,“坚持贴近需求,以语言服务交流、服务发展,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中文+商务、旅游、医疗等领域中文培训,通过语言帮助各国民众开辟人生发展新通道,提升语言学习的获得感。聚焦中文教育主业,推广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因地制宜,开发教学大纲、本土化教材教辅和教学工具,创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中文教育服务”,并以此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理论创新能力;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全方位育人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支撑能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不断推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责编:王隽毅 张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