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世界汉学讲坛”成功开幕 九国学者共话“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3-01-11  作者:一带一路研究院 点击量:

110日,“世界汉学讲坛”开幕式在京举行。“世界汉学讲坛”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同北京语言大学共同举办,为充分发挥汉学家沟通中西和民心相知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角度展开的“每月一题”系列专题交流研讨,是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框架内的高端汉学学术对话交流机制。

“世界汉学讲坛”开幕式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贡献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创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其成功的历程和经验有着世界性意义。基于此,本次开幕式邀请了来自五大洲、九大国的汉学大家共同展开研讨,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深层次的开启世界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动态窗口,积极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互学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绘人类美美与共的文明新画卷。

本次开幕式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珂和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主持,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等分别致辞;阿塞拜疆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艾亚尔·胡欣诺夫,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永辉出席;阿塞拜疆汉学家、前总统战略研究中心亚洲国家内外政策首席顾问拉沙德·卡里莫夫(RashadS.Karimov),澳大利亚汉学家、格里菲斯大学教授马克林(Colin Mackerras),丹麦汉学家、丹麦前驻上海总领事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øgersen),约旦汉学家、约旦侯赛因·本·塔拉尔大学媒体与战略研究系教授哈桑(Hasan Abdullah Al-Dajah),蒙古国汉学家、蒙古国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浩·巴特尔夫(Baatarkhuu Kh.),俄罗斯汉学家、俄罗斯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大学教授李克金(Alexey N.Aleksakhin),美国阿斯本研究所研究员肖克(KARIM ALWADI),美国汉学家、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阳和平(Fred Engst),英国汉学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柯马凯(Michael Crook)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汉学家作为中华文明的长期研究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意义有着精深的见解,相关阐释和解读有助于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知。希望“世界汉学讲坛”发挥汉学家优势,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华文明,点亮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智慧的“明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各国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文明之间的交流,“世界汉学讲坛”的召开,对于增强文明之间的认知、加强文明之间的理解有重大意义,为讲好中国现代化故事,传递中国现代化精神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从北京语言大学多年的汉学研究实践出发,提出了三点关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建议。一是要加强国际人才培养,激活全球汉学家学术网格。2022年,学校发起成立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和世界汉学中心,旨在联合世界各国关注中国、研究中国、懂得中国的专家,以学术架设桥梁,以理解化解冲突,以交流促进发展;二是融通中外资源,打造汉学研究新高地,推动学术界、文化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对话、交流与资源融通、成果互鉴;三是立足更高站位,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与互鉴。我们应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共同体”建设,不断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开幕式的主旨发言环节,阿塞拜疆汉学家、前总统战略研究中心亚洲国家内外政策首席顾问拉沙德·卡里莫夫(RashadS.Karimov)立足于“一带一路”倡议在阿塞拜疆的具体实践,解读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关系。拉沙德·卡里莫夫指出,阿塞拜疆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合作国,“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优质的互利合作和发展机遇。中国通过与各方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与智慧。

澳大利亚汉学家、格里菲斯大学教授马克林(Colin Mackerras)立足宏观历史视角,解读中国道路,深入阐释其内在的文明逻辑,对当代中国及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思考。马克林教授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进,中国已经和平崛起,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丹麦汉学家、丹麦前驻上海总领事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øgersen)从中国的“和而不同”哲学理念与中国治理经验出发,解读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适用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阐述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智慧。曹伯义认为,中国治理具有区别于欧洲的、以共识为前提的管理经验。中国古老的阴阳思维让中国人讲究“和谐”与“包容”,这种“和而不同”的观念,也是当前中国大国外交政策中的核心观念。

约旦汉学家、约旦侯赛因·本·塔拉尔大学媒体与战略研究系教授哈桑(Hasan Abdullah Al-Dajah)以“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未来”为题发表了演讲。哈桑教授指出,中国已经走上了大规模现代化道路,并提供了一个源自中国的将传统与现代化发展相结合的东方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全球模式,中国用自己的民族智慧,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意识形态和理论选择的模式。

蒙古国翻译家、蒙古国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浩·巴特尔夫(Baatarkhuu Kh.)通过翻译实践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巴特尔夫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摆脱贫困》这两部作品是时代之作,在蒙古国很受欢迎。中国的现代化经验给对蒙古国的发展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也为促进两国友好交流奠定了基础。

俄罗斯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大学教授李克金(Alexey N.Aleksakhin)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文化自信”为题,立足于全球文明图景,审视了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化治理。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在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旨在增强中国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国阿斯本研究所研究员肖克(KARIM ALWADI)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经贸领域合作新成果与新趋势,并展望中阿未来合作的美好前景。肖克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影响力日益扩大,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这对加快推动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高质量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和公平有积极地助力作用。

美国汉学家、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阳和平(Fred Engst)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切入,通过对诸多相互关联事件的考察及演化模式、因果关系的解读,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解读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缘由,辨析了当下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诸种误解。

英国汉学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柯马凯(Michael Crook)就新时代下中国如何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柯马凯指出,中国发展成就显著,其成功经验值得国际社会借鉴,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也是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载体,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对世界各国意义非凡。

未来一年,每月一期的“世界汉学讲坛”将充分发挥汉学家沟通中外和民心相知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搭建中国学者与世界各国汉学家之间的稳定学术交流模式,构建常态化学术对话机制,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成为世界汉学与中国学领域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影响力强的国际公共产品和重要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责编:王隽毅)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