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第19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ICCSL-19)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举办

发布日期:2023-07-14  作者: 点击量:

7月8-9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和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19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举办。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来自国内外11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吴应辉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聂丹教授、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宋永波先生、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教授、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院长Kerry Taylor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第19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会场)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聂丹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学校高峰学科的重要建设单位之一。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新特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急需思考创新发展的问题。首先,做好国际中文教育的顶层设计,兼顾学科与事业发展,构建好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其次,积极学习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现代化。再次,挖掘国际中文教育传播潜力,把国际中文教育从以教学功能为主,提升到教学功能与国际传播功能兼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最后,依托新文科建设,全面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转型升级。此次研讨会应时之需,聚焦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创新主题,相信此次研讨会能够继往开来,进一步促进北京语言大学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国际中文教育应有的贡献。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聂丹致辞)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党委副书记宋永波先生指出,随着各国中文学习需求持续攀升,国际中文教育日益蓬勃发展,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各国各地区中文教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理论创新研究不足,资源支撑不够等困难和问题,这些都对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动高质量的创新发展,一要健全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二是丰富国际中文教育办学形态,三要提高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素质,四要开发实用、适用的教学资源,五是聚焦理论前沿和教学实践,六是组织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品牌活动。相信本研讨会能够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究领域的品牌,不断助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党委副书记宋永波致辞)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涉及的议题广泛,研讨的内容是当今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重点内容。国际中文教育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会友,通过语言交流,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智慧和形象,也促进了世界多彩文明的交流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入人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服务。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将坚持社团引领作用与服务意识,锚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广泛开展交流互建,夯实合作基础,更好地满足各国人民学习中文的根本需要,与大家共创、共享、共赢,推动学会高质量发展。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致辞)

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院长Kerry Taylor教授以远程视频的形式向大会发来诚挚的祝贺。Kerry Taylor教授回顾了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自2017年以来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在学习者动机、教师能动性、远程教学、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汉语在线教学模式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在线平台搭建等领域发表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博士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梅西大学人文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的合作,积极开展更为丰富、更为广泛的合作交流。

(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院长Kerry Taylor致辞)

本次研讨会围绕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科技赋能与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低龄化、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语言教育数智化、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研究、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语法及词汇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的区域国别研究、华文教育研究、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技术研究等议题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

大会设有11场主题报告,38场线下分组论坛以及8场线上分组论坛,共报告了457篇学术论文。专家们针对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高屋建瓴、宏观系统、深入细致地论述与阐释。

陆俭明教授在《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之吾见》中以“四个必须”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法,第一,必须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更名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转变就是我们开展汉语教育不能只教汉语,还需要教书育人,国际中文教育的使命要为世界各国培养他们国家需要的人才,一种是懂中文、会中文的双语、多语人才,第二种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中文人才。第二,必须重视和加强汉语书面语教学。国际中文教育所培养的双语、多语人才和高素质中文人才,需要具备跨语言交际能力,外国汉学习者如果不能阅读中文文献资料,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真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将会落空。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远远大于西方各种语言。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一个最重要的渠道就是靠各个国家的汉学家、中文翻译水平高的本土汉语老师来向他们的民众介绍中华文化。第三,必须尽快着手组织研究编写词语用法手册,学生出现词语的偏误,主要原因不是不了解词语的基本意义,而是不了解用法,不了解这个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第四,必须走信息化、数字化、工程化之路。北京语言大学已经建立了符合信息化、数字化、工程化思维的“国际中文智慧教学平台”。最后陆俭明教授指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前程远大,这项事业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奋发有为、为国家做贡献、为自己创业绩的广阔天地。

(陆俭明教授作大会报告)

崔希亮教授在《科技赋能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国际中文教育业态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AI技术的发展、VR技术的发展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工具,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我们需要让科技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崔希亮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网络和AI技术带来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分析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特点和差异,阐述了人工智能在语言分析和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既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伙伴,也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资源,同时,崔希亮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极大影响了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教材及教学工具书、教师的权威性、学习者以往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创造性。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崔希亮教授作大会报告)

李泉教授在《国际中文教育低龄化:现状与问题、目标与对策》中指出,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文教学呈现低龄化、实用化两大发展趋势。这是国际中文教育深入发展的表现。李泉教授阐述了中文教育低龄化的现状,以及低龄者中文教学缺乏教材、大纲、教学资源,缺乏汉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等问题并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无论中文教学的目标采取何种取向,都要首先打好拼音基础,学拼音是汉语学习的第一关。其次,小学中文学习以听说为主,可以不学汉字(不绝对)。最后,中文教学务须确立多元化的理念,因地制宜、因校制策、因材施教。低龄化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等,都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李泉教授作大会报告)

李宇明教授在《“中文+X”及其“中文”问题》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新阶段有两大趋势,一是中文作为外语引入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二是成人教育领域的“中文+X”尤其值得关注,是国际中文发展的新趋势、新思路。此外,李宇明教授介绍了从专门用途汉语到“中文+X”的发展阶段,并指出中文+X”应是常态,纯中文学习是特殊的。在“中文+X”中,X可分为专业、技能、职业、职业教育四类,“中文+X”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从“中文”到“X”,让中文成为工具语言。李宇明教授同时指出,“语言+X”是语言教育发展的规律,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运用外语获得信息、交换信息、加工信息,以言成事。世界较为强大的语言,其语言教育都应是“语言+X”教育,通过“语言+X”的外语教育,语言才能变得强大。

(李宇明教授作大会报告)

吴应辉教授在《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领域及方向设置探讨》中阐述了专业学位的领域设置权限归属,回顾了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设置情况,分析了教育学门类下其他专业学位类别下设领域及方向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及方向设置的内在逻辑,即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事业需求、学理与职业融合,以学术理论为基础,以职业需求为牵引。在此基础上,吴应辉教授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可选择设置的八个领域及二十一个方向,这八个领域为国际中文课程与教学、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管理、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以及虚拟空间中文教育。吴应辉教授指出,探讨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领域及方向,将有利于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养,从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与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吴应辉教授作大会报告)

叶军教授在《二语语音习得难度的理据与证据》中以区分习得顺序和习得难度为前提,从行为难度和认知难度两个方面探讨了第二语言语音习得顺序的理据和证据。行为难度体现在动作的便利性、自然性和过程的复杂性上,而认知难度体现在语音范畴的可辨认度和发音行为的可觉知度上。二语语音习得难度以自然习得顺序为基础,同时也受到范畴的语际关系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数量上是否对等,层面上是否对应。在二语语音习得的过程中,不仅存在范畴的建构问题,也存在范畴之间转化的问题。在二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知觉同化的方式来实现范畴之间的转换。对于习得难度的探讨对第二语言教学会有很多启发,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难度的真正原因所在。

(叶军教授作大会报告)

赵杨教授在《由 CALL MALL:语言教育的数智化发展方向》中指出,MALL 领域的研究未来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首先,语言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将成为MALL的教学目标;其次,新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将不断催生出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再次,基于大数据的移动教学工具将更具个性化;最后,学习情景和内容更趋于真实。赵杨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移动技术与语言学习深度融合引发了语言教学的变革。未来MALL的研究将向着教学目标日益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更具个性、教学情境趋于真实的方向发展,未来MALL这一跨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范式也将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共同探索。国际中文教育学者尝试将移动技术应用到中文教学中,未来移动技术辅助中文学习研究可以检验现有结论,丰富完善语言教学理论体系。

(赵杨教授作大会报告)

张新生教授在《多元文化和语言欧洲视角下的中文国际传播》中首先从国际中文教育阶段性发展的轨迹与特点、转型升级的任务与途径、教育技术的变化等角度阐述了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之“新”,其次从多个群体和多个领域、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多变环境和多样需求、多种方法和多类标准等方面论述了国际中文教育之“多”。最后,张新生教授分析了中文国际传播中的“中文+”与“+中文”,并提出了欧洲等地多元文化语言及语言传播机构经验对创新的启示。张新生教授指出,“中文+”“+中文两者互为表里但都强调中文的应用,“+中文因其特点不再是狭义的由语言为导向的中文传播,它有助于国际中文教育向更广阔和纵深的领域发展,是国际中文教育之拓展和实现其终极目标的基础,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学科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张新生教授作大会报告)

冯丽萍教授在《不同交流对象对汉语二语者交流过程与交流效果的影响》中分析了二语言语交流过程中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并以中级汉语水平的韩国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二语学习者在交流过程中呈现怎样的交流方式,以及交流方式产生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二语学习者在交流之后在复杂度和准确度、流利度和内容维度都有提高,但是提高各项参数的作用条件有所不同。冯丽萍教授指出,在认知资源和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二语教学应优化配置、精准施策。从课堂活动设计来看,应明确目标,了解学习机制,选择要点要素,采用高效方法。从教学资源研发来看,应明确人物角色的设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做好学习节奏的设计,设定反馈方式。

(冯丽萍教授作大会报告)

姜丽萍教授在《国际中文教育语音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介绍了汉语拼音知识点查询系统的构建过程,展示了基于查询系统的应用示例,并在汉语教师能力发展方面提出建议。姜丽萍教授指出,老师们在进行语音教学和普通话教学时,在训练学生声、韵、调及其组合、轻声、儿化等内容时,很难找到合适的、足够量的语音训练材料和检索工具。在构建这类资源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看到,成人学习一种新的第二语言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选取和加工的内容是学习者必须要学习的,呈现的方式是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和习得的;第二,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是最有效的,也是最便捷、实用的;第三,要与时俱进,能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汉语拼音知识点查询系统”就是基于以上原则构建而成的语音资源平台。此外,姜丽萍教授指出, 教师作为教育变革的自主行动者,是技术整合的关键,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产学研”为导向的资源开发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姜丽萍教授作大会报告)

王治敏教授在《数字化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与新闻热点跟踪研究》中通过新闻热点采集和动态数据分析,思考行业创新,研发《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报告》,构建国别化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分析系统,挖掘行业热点,分析行业关切,以新的视角,搭建行业发展热点资源库,为政府决策及中资企业发展等提供重要参考。王治敏教授指出,我们应该从中资企业对外投资看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探索“经济先行,语言文化跟进”的发展思路,建立“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纽带,力图以经济合作和对外投资作为线索,梳理并勾勒出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为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传播提供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大数据抓取和清洗,获得关键信息与数据,构建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出《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报告》和分析系统,持续跟进,动态分析,定期发布。

(王治敏教授作大会报告)

本次大会设立期刊论坛,邀请《华文教学与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世界汉语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语言文字应用》(按期刊音序排列)编辑部主编、主任及编辑就各自期刊的栏目设置做出了说明和介绍。在互动环节,参会者与各期刊办刊专家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专家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提高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为中青年研究者提出建议,学术积累没有捷径,要研读经典,追踪前沿,站位高,立意远,踏踏实实积累自己的理论素养,产出有时代感的高水平学术成果。

(第十九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期刊论坛)

此外,大会还设立优秀青年学者论坛,报告人就生态可供性视角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效果满意度影响机制研究、“动词修饰名词”结构的语义关系和构造理据、ChatGPT与汉语二语教师的书面纠正反馈等问题与学者们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学术讨论与交流。

大会闭幕式由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姜丽萍教授主持。在闭幕式上,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治敏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本届会议是历史上线下参会人数最多的一届会议,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组织了19届,历经22年,会议见证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事业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大家的学术成长。王治敏教授总结了本届会议的特点:第一,投稿踊跃、再创新高。学界同仁共享学术成果,内容丰富,交流热烈。第二,观点突出、异彩纷呈。本次大会围绕着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开展了深入交流,大会报告主题观点突出,内容丰富,聚焦国际中文教育行业之关切,对很多国际中文教育的议题给出独特判断,这对于青年学者来说有非常大的启发。第三,搭建平台,建立与期刊主编的直接对话。发表高质量论文是学界广大师生的共同心愿,本次会议设立主编论坛,为青年学者搭建与期刊直接沟通的平台。第四,评选奖项、培育新人,为青年学者提供大会报告的机会。

姜丽萍教授指出,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交流是学术创新的源泉,专家学者们围绕“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创新”这一主题而进行深入广泛地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院始终致力于国家战略发展和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不仅注重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深入开展,更重视发挥智库研究和桥梁作用,为学界搭建沟通交流的优质平台。研究院将继续与各兄弟院校勠力同心、携手并进,共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九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附录:19届汉语国际教育学术研讨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蔡武(福建师范大学)

生态可供性视角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效果满意度影响机制研究


二等奖

尹常乐(北京语言大学)

动词修饰名词结构的语义关系和构造理据——兼谈字的隐现规律


徐净径、张凌(香港教育大学)

ChatGPT与汉语二语教师的书面纠正反馈


余江英(云南大学)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导向与服务转向


三等奖

胡琬莹(中央民族大学)

英汉领属结构语码转换加工中的代价产生


穆涌、纪星羽(天津师范大学)

智能推荐技术介入国际中文教育国情文化课教学研究


肖慧敏(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拼音对泰国儿童汉语口语水平的影响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

2023年7月9日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