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大使看世界系列讲座第二十讲“国际裁军与全球安全——开辟一个没有化学武器的世界”在教三楼300教室顺利举行。受邀出席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刘志贤大使,现任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联合国秘书长指称使用生化武器调查机制中国专家。本次活动由中国联合国协会、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合办,讲座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贾烈英院长主持。
讲座伊始,刘志贤大使向大家解读了自己对于本次讲座题目的理解,他指出,化学武器在裁军方面尤其成功,截至目前为止有超过70%的化学武器已经被成功销毁,并在国际上已经建立成熟的公约组织。刘志贤大使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了有关化学武器的发展及管控历史。
刘志贤大使向大家介绍了化学武器的特点及使用历史。通过具体案例的介绍,刘志贤大使总结概括了化学武器的五大特点:生产成本低,技术门槛低;生产材料易求;杀伤力大;造成极不人道的伤害;被称为“穷国原子弹”。同时,有关化学武器的使用历史古已有之,但在一战时期才被大规模使用。在一战期间,超过12万吨化学武器被使用,造成严重的死伤后果。其后越南战争、两伊战争中,化学武器也频频被使用,如今化学武器常见于恐怖主义袭击。结合一系列具体数字,刘志贤大使指出化学武器在不断发展应用中,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其影响之广及威力之大。
刘志贤大使分阶段叙述了长达100年的化学武器裁军谈判经过。管控初期,国际社会对化学武器的禁止并不彻底。1874年通过《布鲁塞尔宣言》禁止毒物与有毒武器。1928年,《日内瓦议定书》生效,禁止使用生化武器,但对化学武器开发不做禁止,并被部分缔约国解读为“不率先使用”生化武器。60年代,国际社会再次聚焦生化武器,并达成《生物武器公约》。冷战结束后,合作成为国际共同愿景,并在禁止化学武器方面取得突出进展。1992年《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协议达成,并于1997年正式生效,成为国际法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全面的、釜底抽薪式的禁止。刘志贤大使总结道,化学武器的管控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刘志贤大使简要介绍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及中国与该组织的联系。通过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刘志贤大使介绍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机构构成与职能。接着,提到中国作为组织成员之一积极履行相关义务进行核查,同时国内外交部、国防部等15个相关部门积极协作履约。在此,刘志贤大使着重介绍了日本在华遗留化学武器的问题,目前经中日双方调查证实,中国境内有18个省市,超过90处日本化学武器遗留,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对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构成巨大威胁。经过中日双方的不断协商,目前日本已经履行相关责任负责中国境内遗留的化学武器的挖掘、储存与销毁工作。
最后,刘志贤大使指出未来OPCW的工作重点与挑战。第一,对叙利亚的化学武器使用情况追责;第二,跟随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第三,销毁工作基本结束后,积极预防化学武器再次出现。刘志贤大使总结道,2013年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为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讲座结束后,刘大使和现场北语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化学武器控制、贫铀弹相关知识、东北亚安全态势等问题一一作出解答。刘大使指出,化学在军事武器方面的危害与在民用、医用等领域的贡献应分而视之。对于东北亚地区,韩国的经济发展与日本的经济、科技实力都不容小觑,中国应居安思危。相信通过此次讲座,北语的师生对化学武器管控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