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节目中,多样的形式和创新的内容让观众耳目一新。本届的比赛采用户外真人秀这一创新形式,辗转泉州、大理、北京和长沙4个城市,让参赛选手在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展示才艺。此外,本届比赛还将舞台剧搬上了总决赛的赛场,所选题材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舞台上,古装扮相的外国选手们有板有眼地演绎着中文,受到了场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以用促学 汉语水平提高快
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6强选手之一、来自意大利的徐天佑学习汉语的经历就很特别。2002年他来到北京,被潞河中学录取,当时的他没有一点汉语基础。在学习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他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窍门。他喜欢和同学聊QQ,在聊天的过程中,学会了地道地使用许多汉语词汇。徐天佑曾在中国从事过两份与汉语有关的工作:在湖南卫视的《花儿与少年》节目中当剧照师、在一家外资企业实习。工作不仅使他的汉语有了用武之地,也使他对汉语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天佑说:“中文不仅是学习对象和考试内容,它真正变成了我生活的工具,成为丰富我的人生和精神世界的手段。汉语是写下我人生中很多美好回忆的语言,它是我整个生活的主题曲。”
曾在南京大学读书的英国女孩克莱尔也偏爱用特别的方式学习汉语——利用假期“穷游”中国。克莱尔非常享受这样的“穷游”,她说:“坐在火车上,我可以和很多中国人交谈,话题很广,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到各种社会现象;住在青年旅舍,我结识了很多其他国家的朋友,我们甚至在一起交换着学习汉语的心得。”在这样的社会交往中,克莱尔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课堂之外的汉语学习十分重要,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建议,学校可以创造机会,让外国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或才艺展示承担一部分社会功能,例如,在老师带领下,在一些旅游景点担任义务讲解员;作为志愿者,在一些慈善活动中主持和表演文艺节目;有组织地进行关于中国人日常生活、生产、艺术行为的采访、采风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使外国汉语学习者感受中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多个角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而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到的中文知识鲜活而精彩,是对课堂教学的极佳补充。
海外教学 探索创新获惊喜
不断出现的教学新内容是对传统教材内容的补充。成立于2000年的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是国务院侨办命名的海外“华文教育示范校”之一,多年来,他们在教学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成绩斐然。2006年,丹华大胆引进《中华字经》教学法。《中华字经》以四字一句、八字一韵、分门别类、韵语连篇的形式,串起几千个汉字。“乾坤有序,宇宙无疆,星辰密布,斗柄指航。昼白夜黑,日明月亮,风驰雪舞,电闪雷响。……”在吟唱式的诵读中,海外儿童不仅学到了汉字,也领略到汉语的韵感和语感。据丹华文化教育中心校长李佩燕介绍,《中华字经》共收录了3957个汉字,使用《中华字经》及其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速度,使学生提早进入阅读成为可能。在丹华,最小的入学者只有4岁,学习《中华字经》两年后也才仅仅6岁,但孩子们阅读中文报纸、书籍都已不在话下。这样突出的教学效果,老师欣慰,家长惊喜,孩子自信。李校长说,这是大胆创新带来的收获。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闻亭认为,创新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治学态度。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中文教育领域亦是如此,秉承着创新的态度,就不愁没有创新的内容与形式。
课本之外 学习内容更精彩
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文。然而,汉语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要想掌握它,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禄兴认为,目前多数学校过于拘泥课本和课堂教学,教材的编写模式也相对单一,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兴趣。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在于学习语音、词汇、语法,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同样重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给汉语教学留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李禄兴认为,在生活中学习汉语,学习活的汉语,急用先学,引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才是学好汉语的根本。
毋庸讳言,汉语学习离不开课堂,离不开课本上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但同样不能忽视学习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只有有针对性地不断创新,让学生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地体会中华文化,了解中国历史,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帮助汉语学习者构架起一个关于中国和汉语的立体的知识结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14日 第 08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5-09/14/content_1611925.htm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