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字经》课文
|
近日,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戏曲研究者张卫东亮相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文采风流——国子监官韵诵念”的精彩讲座。诵念是古代文字阅读的基础,通过诵念,人们能聆听国学真正的声音,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
汉字传承数千年,不仅有着悠长的纸上历史,而且有着口耳相传的吟读习惯。汉字富于智慧和变化的结构带给人美丽的视觉体验,而汉字和谐优美的音韵如同一曲曲美妙的音乐,带给听说者美妙的听觉体验。
古往今来
音韵之美宛如歌
音韵也叫声韵。音韵的核心是汉字的声、韵、调三者的结合,和现代语音学里面的元音、辅音、声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禄兴认为,汉字的音韵美不仅仅表现在押韵上,很多汉语的句子本身就是由声调构成的美的旋律。例如,元代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这句话读起来就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如音乐中跳动的音符。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也认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音韵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提高其艺术美感,如叠字、叠词或叠句,双声或叠韵,巧用声调等。
汉语的音韵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指出,中国古代的韵律文学,从古老的《诗经》开始,到《离骚》,再到汉唐以降的诗词,直至今日仍经久不衰,创作者和读者对于韵律和谐、平仄有序的音韵之美有着极其执着的审美和坚持。这种文化底蕴,不仅有汉语的语音特征作为其物理载体,更体现出人类对于音乐艺术之美的永恒追求。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双声和叠韵的巧妙运用,读来别有一番情韵。
在外国人眼中,汉语是如音乐一般的语言。外语中没有汉语的四个声调,因此外国人听汉语音调的高低起伏,就如同欣赏音乐一般,觉得听说汉语是一种悦耳的享受,并深深为汉字的音韵美而着迷。
理解不同
初学更感音韵美
与许多中国学生对汉字音韵熟视无睹的情况相反,曾在泰国从事汉语教育的黄老师反映,刚接触汉语的外国学生对于汉字的发音更敏感,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发音和韵律,在他们看来就有很多虽不理解却很感兴趣的地方。通过多学多问,就会挖掘出汉字音韵背后的文化知识,加以学习和理解,他们会进步迅速,也会对学好汉字发音产生浓厚的兴趣。唐正大在这一点上也颇有感触。他认为,既然我们享受了音韵之“美”,同时也意味着得遵循音韵之“限”。要学成“地道的汉语”,音韵和韵律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因为它是中国人约定的韵律美的模式。若无视它,不美不说,还会触“雷”,说出诸如“大街上黑暗”、“我在浇灌花”这种看不出外伤的“残句”来。因此,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抓住留学生对音韵的敏感,教会学生欣赏音韵之美,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
巧用音韵
汉语学习不再难
来自新西兰的丹尼尔已经在北京生活两年了,初学汉语时,他就在汉字的语音上闹过笑话。一次,他打车回学校,明明说的是“北京语言大学”,却被司机听成了“北京音乐大学”,直说没有这个地方,这让他对自己的中文发音自卑不已。为了把话说清楚,把语调弄准确,丹尼尔在老师的帮助下,把一些生活中常用且容易混淆的字词按声调和韵律编成类似顺口溜的小段子,并仔细标上每个字的解释,闲暇时候就拿出来念念。这一招挺灵,他的口语很快得到了提高。
尽管在汉语学习中,音韵的识别存在困难,但巧用音韵却能将汉字的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以音韵为主线编写的《中华字经》就受到海外中文学校孩子们的喜爱,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韵”作为开启中国古文化的钥匙,被认为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式,《中华字经》以四字一句、八字一韵、分门别类、韵语连篇的形式,巧妙地串起几千个汉字。孩子们在摇头晃脑的诵读中,抛开传统枯燥的拼音识字,借助汉字音韵的抑扬顿挫,让汉字更加牢固地印在脑海中。
生活在美国加州的6岁男孩刘亮亮就是巧用音韵学习汉语的受益者。通过诵读《中华字经》,他在4个月内就学会了4000多个汉字,单字识字量达90%以上,这样的识字量即使和国内同龄孩子相比也很惊人。通过《中华字经》的学习,亮亮的综合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能看懂的中文书越来越多。
汉字音韵之中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童谣、绕口令、唐诗宋词、歌赋名篇……不仅是学生时期的功课,也不仅是语言学家的专利。作为一个中国人,受惠于祖先的恩赐,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汉语,在音韵美中进行着日常生活工作。那么,在闲暇之余,我们是否能静下心来欣赏一下汉语、感受中国传统文学遗产中蕴含的音韵之美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0月19日 第 08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5-10/19/content_1623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