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天地 -> 正文

“暂停键”下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0-11-23  作者:吕陆曦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点击量: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秩序”便处在不断确立与完善的过程之中,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有了今日“井然有序”的文明社会。我们的社会在秩序指导下不停地运转,让人以为生活本就是这个样子:以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以为华灯高照、车水马龙的城市是一永动机,以为寒假暑假、上学放学是学生们无法逃脱的宿命……以为世界会一直这样永不停息。但是,世界突然暂停了,人们不再随日出而出门工作,城市停止了运行,学生们收获了“梦想”中的超长假期。

2020年的这场疫情,改变了我,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在这暂停期间,我开始重新审视世界。这世界,指的是我自己的小小世界,也指我生活的国家与社会,还指全球全世界。

与我有关

初识“疫情”二字,是在一月下旬,彼时的我刚开始享受自己的寒假生活,一时间大量新闻开始报道新冠肺炎出现人传人现象,媒体每日都在公布新增确诊病例数,单位从“十”到“百”到“千”再到“万”,这些隔着屏幕的数字使我感到一丝不安。而后,武汉封城,但依旧没能阻止代表疫情的红色在全国地图上的蔓延,不再出门的我时刻抱着手机关注疫情的消息,武汉成了重灾区,床位告急、物资告急、医疗人员紧缺,有人因无法入院在网络上发帖求助,有人在阳台敲锣只为救母,有人追着救护车告别亲人……我不断接受沉重的信息,整日整日地沉浸在悲伤与焦虑之中,我感到个体的人是如此渺小、无力。为了排解这痛苦的心情,我选择了逃避与自我麻痹,放下手机不再关注新闻讯息,并在心里告诉自己:“武汉离你很远,新闻里那些悲伤的事情,不看便与你没有什么关系。”我不知道疫情会如何发展,武汉会走向何方,只是极力告诉自己“过好你自己的生活”。

我就这样过着断网的“避世”生活。每天在饭桌上,爸妈都在讨论疫情新闻,“这下,全国都去援助武汉、援助湖北了,马上就会好起来的”,“到武汉去的医生越来越多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好了”,“今天又建了一座方舱医院”……每日从爸妈口中都能听到好消息,我终于忍不住重拾手机,一条一条认真刷着疫情新闻。在请战书上按下手印的援鄂医生们,来自各行各业的逆行志愿者们,刚回乡过节又返回雷神山的农民工们,坚守在岗位上的基层工作者们,在黑夜中唱响国歌的武汉市民……他们的英勇行为让我感到无比羞愧,也让我看到了平凡“个体”的力量,看到了希望的光亮。

这场与病毒抗争的胜利,是近十四亿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无论是冲在一线的人们,还是在家办公的人们,大家都在努力尽到各自应尽的那份责任。这场无声的战争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与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息息相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疫情之下,世界各国的互相援助也让我看到个体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为社会、国家、地球的一份子,每一个个体都必须树立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

我们这一代

这次疫情伊始,关于十七年前那场相似的战争——“非典”的讨论便从未停止。我也尝试去回忆关于非典的印象。彼时的我还是一个幼儿,在家人的保护下平安快乐地度过了零三年,对病毒没有任何概念。我的同龄人应当都与我一样,在那场与非典抗争的战役中,我们是“被保护的一代”。

十七年,世界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在不断成长,曾经的幼儿已成为青年栋梁。这次战役中,有许许多多九零后的身影,我的同龄人里有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民警、官兵、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同时,还有许多尚未踏入社会的九零后大学生们,也在尽己所能发光发热,组织捐款捐物、为医务人员子女提供学业辅导……身在海外的留学生们也在奔走采购,将物资寄回祖国。九零后,是抗疫战斗中一股重要的力量。曾经,九零后拥有许多标签:温室花朵、依赖、叛逆……而在这次抗疫中,我只看到了乐观、坚强、独立、担当、奉献、青春、力量、榜样!

十七年前,我们被别人保护,现在,我们可以保护别人了。这种变化象征着成长,象征着传承,象征着责任与担当。

保持理性

抗疫,是一场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也是一场信息战。信息是抗疫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大众需要及时了解疫情发展的状况,以此作为判断自身处境的依据,也需要知道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应该如何预防;另一方面,面对关乎健康与生死的战斗,舆论对于大众的情绪、思想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疫情初期,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涌来,有来自个人的、官方的、各大新闻媒体的,那时的我由于紧张与焦虑,不愿放过任何一条信息。无论内容与来源,我总是选择无条件相信,以至于参与了一些“历史性”的乌龙事件。例如在爆出“双黄连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夜晚,我连夜在淘宝上抢购口服液;在为“疫情期间成为孤儿的400名儿童”心痛流涕后,方知是假新闻;再如父母听闻同一社区有确诊病例后,全家人的紧张与恐惧,后方知是谣言。这些经历绝不能只是一笑而过,而应当成为一个个警示标时刻提醒我,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之下,都应该保持对各种信息的思考与鉴别能力,先衡量,再接收,不被虚假信息蒙蔽双眼。

疫情期间,网络舆论风起云涌,网络上充斥着情绪宣泄以及指责谩骂,从全民讨伐武汉政府官员,到批评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组、武汉病毒所事件、李文亮医生事件,再到方方日记。在这个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在这些表达中,很少能听到冷静的声音,指责、批评情绪的宣泄成了主旋律,形成了所谓的“公众舆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些文字的激昂与愤怒。公众舆论,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的倾向性看法。且不论上面所列疫情期间出现在我们社会中的一系列舆论事件孰是孰非,我不禁思考,“大多数人认为的就一定正确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就说过:“舆论有时是正确的,但有时是错误的。”现代哲学大师尼采也告诉我们:“随着舆论思考的,都是自己耳塞眼闭的人。”面对舆论风暴,我们应当做到保持理性,保持独立的思考,切勿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2020年的这场疫情,是一场无情的天灾人祸,我们应当铭记、应当惋惜。但同时,因为疫情,世界按下了暂停键,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短暂的“中场休息”时间,反思自己、反思社会、反思世界,为世界的重启积蓄力量。

暂停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