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宣讲团成员在教师教育学院“晨曦计划”第七期分享感悟

发布时间:2025-11-10  新闻来源:教师教育学院 

北语新闻网11月10日电通讯员 彭羽慧 万美丽 摄影 罗悦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院团委学生骨干理想信念,教师教育学院团委“晨曦计划”第七期第一讲于10月30日举行。团委书记、研究生辅导员马铖老师团委副书记本科生辅导员曹文潇老师出席活动,北京语言大学服务保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宣讲团六位成员张凌淑、林昱晔、王登汇、龙俊深、吴其璇、宁志远担任主讲嘉宾,结合九三阅兵志愿服务经历,与院团委全体学生骨干分享感悟与成长。25级中文2班钟洋娟同学主持。以下是本次活动宣讲团成员的心得感悟

在历史的回响中接过火炬  张凌淑

历史在声音中回响,无数英雄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老兵们和新生代们一起在国旗下眼含热泪的敬礼和歌唱,诠释了精神火炬的接力

精神在坚守中回响,年逾百岁的抗战老兵自己走向天安门;抗战展览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光阴;赵一曼写下《滨江抒怀》,革命精神时隔多年仍然熠熠生辉。

使命在传承中回响,从长安街到南京街巷,从历史记载到现实图景,英雄从未远去,记忆提醒着我们有人在为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

在历史中激荡的回响传递到了我们的手中,回荡在各个角落。我们应当接过前辈们手中的火炬,让盛世如先辈们所愿,使命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在这个夏天,我看见三束光  林昱晔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三束光交汇成青年成长的灯塔:北语以润物无声的妥帖筹备,将“细节”二字写进每一间教室、每一条雨廊,让青年懂得真正的底气来自幕后一丝不苟的雕琢;雨幕中并肩的“战友”以同步的心跳把个人节奏汇成恢弘和声,让青年体悟唯有携手才能让个体的微光聚成穿透风雨的炬火;历史深处先辈以滚烫热血点燃的长明火炬,提醒青年每一次仰望都连接着跨越时空的呐喊,铭记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把未竟的复兴伟业扛上肩头。于是,细节成为筋骨,协作化作血脉,历史凝成灵魂,新时代的青年便在这三束光的交辉中淬炼成有担当的脊梁——既能于细微处见精神,又能在风雨里聚众力,更能于奋进中不忘来路,以青春之我接续复兴之火,照亮民族下一个百年。

一部电梯的距离  王登汇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志愿者,宣讲人分享了登上正式上岗的电梯时,志愿者们相互鼓励的温暖。

宣讲人也提到引导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时,老兵郑重地回以军礼,让看到跨越八十年的精神接力。

除此之外,生活中也藏着点点星火。疫情期间,医护人员脸上的勒痕;干部在山路上磨破的鞋底;支教团队播撒知识的种子——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却因为同一份脉搏跳动着——那就是从抗战精神中汲取的勇气、智慧与担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或许只是这千千万万志愿者中普通的一员,但我们发出的每一点微光都有意义。这条关于奉献与传承的道路,我们走得坚定,也必将走得越来越远。

这一场,淬炼与使命  龙俊深

从红色熏陶到身心淬炼,再到精神升华的主线,展现了当代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宣讲人成长于“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等红色故事的氛围中。2025年,他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志愿者站在天安门城楼前歌唱祖国的新华。

从初夏至初秋,历时整整四个月的高强度训练;学校成为团队的坚强后盾。夜幕下的天安门,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共同构成庄严神圣的场景,激荡起内心的青春力量。子夜时分,学校老师为其铺就“星河之路”,温情送行。在现场,当军乐团奏响第一个音符那一刻,他瞬间领悟四首歌曲的深刻内涵与那份神圣的使命担当。

天空与大地,教会我的事  吴其璇

作为九三阅兵活动中的一名志愿者,宣讲人和大家分享的正是在那个上午,天空和大地教会她的两件事。

阅兵当日的长安街,战机的轰鸣如雷霆滚过长空,当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标语掠过天际,天空以最壮阔的方式向我们诠释历史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由先辈用热血书写,等待后辈去续写的壮丽诗篇。在身为志愿者的时间里,脚下的大地仿佛在轻声说:最真实的坚守,最真实的付出,往往就藏在这些平凡的时光里,而最动人的认可就闪烁于同胞们温暖的目光中。

天空教会我们仰望那些用生命换来的必胜信念,仰望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而大地教会我们扎根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在需要的地方尽情发光,真正的传承,它既要仰望星空的壮阔,又要脚踏实地的笃行,带着天空赋予的视野,大地赠予的沉稳,才能在前行之路上铺就坚实而闪耀的基石。

引用鲁迅先生名言,呼吁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强调“淬炼与使命”之路并未结束,需要青年一代继续坚定前行。

一个水坑的故事  宁志远

一个故宫志愿活动中引导的动作,与中印边界冲突中戍边英雄“大”字的动作通过一个水坑奇妙的联系起来,组成一个貌似意林似的宣讲……

从举手示意的志愿者到张开双臂的卫国官兵;日常民众鞋袜的守护到我们脚下土地完整与尊严的守护……陈祥荣“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肺腑之言,那黄浦江畔的将士们,奋战在白洋淀中的百姓们,榕江上义无反顾与洪灾抗争的武警们,都在印证这一句话:随时准备为人民而牺牲!

水坑下映照出故博的牌匾,也照出了海晏河清的盛世图景。从战火纷飞到如今的繁华盛世,一代代人的任务在变,而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担当!

本次活动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通过真实服务经历与深切个人感悟,生动诠释了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强化了学生骨干的使命认同。同学们一致表示,将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时代洪流,在民族复兴征程中书写无悔青春。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