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11月10日电(通讯员 邹宛邑 邓敏 摄影 肖凯骜 陈沁瑶 邓敏)10月22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携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课程与教材专业委员会、教育部“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北京语言大学教务处共同举办“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系列专题讲座”的第三讲如期开讲。本次讲座特邀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姜丽萍教授,为大家带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实践探索及展望》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教师教育学院汉语教育教研室主任郑家平副教授主持。
专家介绍:

姜丽萍,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中文教育及专门用途中文教育研究。她出版专著10余部,主编《HSK标准教程》等8套90多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语合中心重大项目等20多项,还主持研发“汉语拼音知识点查询系统”等。曾获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被聘为广西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发展中心特聘专家、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专门用途中文教育分委会主任委员、新加坡教育部海外华文顾问等,多次赴美国、日本、墨西哥、古巴、法国等国讲学或培训;担任《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版)、《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学报》等编委。
讲座纪实:
在本次讲座中,姜丽萍教授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时代需求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其发展脉络、实践探索及未来展望,为线上线下师生呈现了该领域的前沿成果与最新实践方向。

讲座开篇,姜教授分析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提出背景,指出其受三重动因驱动:一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对本土化人才的需求,懂中文且具备职业技能的人才成刚需;二是国际中文教育突破边界、提升学习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让中文学习更具实用性;三是助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实现国际化的需要,为职业教育拓展国际空间。
接着,姜教授梳理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多方参与,按需设课,初具规模,到“中文—职业教育”模式兴起,孔子学院与职业院校协同,蓬勃发展,再到2019年后,在标准、资源、教室、基地建设及学术研究上的突破,“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实践探索部分,姜教授从学术中文与职业中文的区分入手,强调打造“语言+技能”双师课堂,建立专业字库;围绕职业场景设计交际能力培养方案,同时梳理专用汉语词建设研究,为词汇教学提供支撑。
谈及实践路径,姜教授分别从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养、评价标准三方面展开。教学资源方面,相关教材类型丰富,覆盖多领域和不同等级,但未来仍大有可为;教师培养方面,姜老师指出要构建“语言+技能+实践”三师型团队,优化人才结构,完善激励与认证机制;建立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加强合作,形成合理师资队伍。评价标准则需借鉴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程序,建设职业中文能力独立评估体系,开发职业中文等级证书,服务多类人群。、

最后,姜丽萍教授展望未来,明确该领域五大发展方向:提高中文地位,促进均衡发展;完善各类标准,推动规范化建设;构建“政企行校”四方协同教育共同体;培养本土“双师+”人才;研发优质资源,赋能数字教育。

讲座尾声,现场交流热烈。同学们围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效果与规模”“双师型教师与AI融合”“关键领域与发展战略契合”等问题积极提问。姜丽萍教授指出,该领域教育成效显著,未来规模与效果将双提升,双师型教师是核心,AI可赋能教学,二者结合是未来的创新方向,我们要做的是需结合各国产业结构与战略,实现教育与当地发展共振。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中文+职业教育”领域正在实践的工作有了深入了解,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投身其中做研究、做实践,共同助力职教出海。
讲座感想:
23汉教1陈沁瑶:
“中文+职业技能”的发展逻辑太清晰了!从中国企业出海需求到职教提质刚需,三步发展历程精准踩中时代节奏。尤其对“双师课堂”和汉风语音通的实践探索印象深刻,把语言研究落地到实用工具,解决了教学痛点。期待后续能看到AI与双师模式的深度融合,让跨专业教材更贴合岗位需求。
23汉教3邹宛邑:
这场讲座让我对国际中文教育有了新认知!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是“中文+职业”的精准赋能。2019年后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论坛搭建到中文工坊建设,每一步都透着规范化思路。最关注政企行校协同和本土师资培养,这俩是让“中文+”走得更远的关键,希望能尽快看到完善的标准体系。
23汉教2阿娅娜:
全程被“中文+职业技能”的实践价值打动!从按需设课到数字资源研发,能感受到行业从零散探索到系统发展的蜕变。汉风语音通聚焦核心语音、词汇的设计特别实用,刚好解决不同专业教材适配难的问题。AI与双师课堂的结合更是亮点,相信能给国际中文职教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23汉教2韩噶卓玛:
讲座把“中文+职业技能”的背景、现状和未来讲得明明白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求是驱动力,职教与国际中文的交叉是增长点。实践中对语言特征的精准把握,再加上中文工坊等特色载体,让教学更落地。未来展望里的“双师+”师资和优质资源研发,精准戳中行业痛点,期待后续落地成果!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