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中国道路大讲堂高端系列讲座第28讲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12  新闻来源: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 

北语新闻网11月12日电通讯员 宋秋雨 摄影 李亚宁)11月11日下午,中国道路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二十八讲在北京语言大学主楼南102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联合国研究中心、北京高教学会国际政治研究分会联合举办,讲座由贾烈英教授主持。本次大讲堂邀请到了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曾向红教授,他带来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的学术分享。他讲的题目是“中亚研究:一段个人的学术摸索之旅”。曾老师以个人治学经历为引,解锁中亚研究的独特魅力与做学问的核心秘诀,教室里座无虚席。国际政治传播学院马方方副院长、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和区域国别研究院的师生们参加了本次讲座。

作为首批国家文化英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曾向红教授的学术履历堪称亮眼——37岁成为兰州大学最年轻二级教授,发表百余篇论文(含《中国社会科学》等顶刊),主持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但他并未沉溺于光环,反而以“无奈却坚定的学术选择”为开篇,讲述了从工科生到国际关系学者的跨界历程。

“我向往的是书房里堆满书、随时能翻阅的生活,而非奔波于高速公路勘探现场。”曾向红教授坦言,2004年从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毕业时,他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凭着对国际政治的懵懂热爱,跨考兰州大学研究生,从此与大西北结缘21年。从最初因气候不适反复长痘,到为查资料住北京地下室、在国家图书馆批量复印文献,这段看似“折腾”的经历,让他在理论研究与区域研究的纠结中,找到了“中亚研究学理化”的独特赛道。

讲座中,曾向红教授深入浅出解析了中亚研究的价值:作为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天然实验室”,中亚五国及欧亚地区12个新独立国家,为研究国家构建与区域稳定提供了罕见案例。他直言,尽管中亚研究曾是边缘领域,但在“一带一路”与上合组织框架下,已成为连接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与多边舞台的重要议题。而且中亚研究的低门槛、高潜力特点,正是青年学者的学术机遇。

针对学子普遍困惑的学术写作与思维转型问题,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看《参考消息》练平实表达,仿核心期刊学写作套路,啃经典专著夯理论基础”,强调“文章是改出来的”,鼓励外语或历史背景的学子突破思维局限,发挥比较优势。他特别提醒,学术研究是要“占山为王”打造个人学术IP,既要坐得住冷板凳积累沉淀,也要拓宽跨学科视野,从社会学、哲学等领域汲取理论养分。

在互动环节中,面对学子关于论文撰写、理论选取、中亚研究入门的提问,曾向红教授逐一细致解答,不仅推荐了赵华胜、杨恕等知名学者的经典著作,更欢迎青年学子加入中亚研究队伍,壮大这一兼具国家战略意义与学术价值的领域。

“做学问要有温度,机器取代不了面对面的思想碰撞。”曾向红教授的分享,既有硬核的学术干货,更有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许。讲座尾声,贾烈英教授高度评价:“这是一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分享,为学子们的学术之路点亮了明灯。”一场学界名家的真诚分享,一次学术与人生的深度对话。相信曾向红教授的治学智慧与人生感悟,将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在学术道路上坚定前行,在小众领域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讲座结束后,现场同学反响热烈,不少同学继续留在现场与曾向红教授进行一对一交流。曾教授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为同学们梳理思路、提供建议,互动持续至离场前,充分体现了讲座对北语学子的学术启发与吸引力。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