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11月17日电(通讯员 蒋含韵 摄影 蒋含韵)11月1日至2日,以“新科技·新趋向——中国艺术学知识体系建构”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主办,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协办。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保定,共同探讨科技进步背景下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霞教授、尹成君教授及青年教师蒋含韵受邀出席会议并作发言。

王一川教授在大会作主旨发言《当代心理褶皱与喜悲融正风格的生成》。他提出,“心理褶皱”反映当代人多重心理结构的交融,而“喜悲融正”艺术风格旨在化解流动社会的认同困境,延续悲喜交融的文化传统,并回应跨媒介时代的情感需求。该理论揭示了当代艺术风格生成的心理社会学机制,为艺术研究提供新视角。

陈霞教授在大会作主旨发言《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艺术学科的特色发展路径研究》,回顾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历程,阐释文明互鉴的时代价值。她指出,新时代艺术学应在本土与国际、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科技间求平衡,提出构建双向传播体系、深化科技艺术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大方向,强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动中国艺术学由自觉走向自信、由本土走向世界。

尹成君教授发表主旨演讲《数智时代文明互鉴视阈下中国艺术国际传播之架构与思考》,提出“中国艺术国际传播的意义构建—认知争夺—艺术认同—共同体认同”四阶段理论框架,强调在数智时代应以文明互鉴为核心,推动全球价值共鸣。与此同时,她还担任第二议题分会场评议人。鉴于其在国际艺术传播与文明互鉴研究方面的长期贡献,本次大会宣布聘任其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

青年教师蒋含韵在大会上作报告《流动的抽象:吴冠中艺术在亚洲华人社群的传播及经典建构》,指出吴冠中的抽象水墨回应了华人离散性的故乡情结,体现了展览的能动作用,以及以深圳、香港、台湾为中心的华人社群在艺术全球化中的主动身份建构。

本届年会以“新科技·新趋向——中国艺术学知识体系建构”为主题,设有“新形势下中国艺术学科建设新发展”“新科技驱动下艺术创作展呈新气象”“新媒介生态下文化传承传播新路径”“新时代语境下艺术理论研究新趋向”等四个分议题。艺术学院充分展示了学院在艺术学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上的最新成果。

未来,北语艺术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融合的学术精神,积极推动中国特色艺术学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国艺术学的理论发展贡献新的思想力量。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