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语新闻网11月17日电(通讯员 张振伟 摄影 罗淼淼)11月4日晚19:00,教一209报告厅座无虚席,掌声与乐声交织成温暖的文化共鸣——“民族音乐‘艺’起来”惠民演出北语专场在此圆满落幕。这场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指导,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承办、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与学院路街道协办的演出,以国乐为桥,为中外师生打造了一场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活力的听觉盛宴,不仅让丝竹雅韵浸润人心,更完美诠释了“以民乐为桥,促文化互鉴”的活动宗旨。活动取得良好反响,现场400余人参加;“文旅海淀”进行了视频和图片直播,线上近50000人次观看。

名家新秀同台:乐声里的传统与创新,收获满场赞叹
本次演出集结了民乐“国家队”中央民族乐团与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学生的实力阵容,从开场到压轴,每一曲都引发观众的深度共鸣。开场环节,北语学子以一曲《逆水行船》点燃现场——灵动的旋律、饱满的情感,将年轻人的朝气与传统民乐的韵味巧妙融合。现场一位中国学生李同学听完后难掩兴奋表示,“平时在课堂上学习民乐更多是技巧练习,今天在舞台上看到同龄人用音乐表达青春态度,突然更懂民乐的‘活态传承’是什么意思了。”

随后,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带来《龙腾虎跃》《渔舟唱晚》《十面埋伏》《百鸟朝凤》等10首经典曲目,用精湛技艺勾勒出国乐的万千气象:《渔舟唱晚》的悠扬旋律里,仿佛能看见夕阳下湖面归舟的诗意;《十面埋伏》的急促鼓点与琵琶轮指,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古战场的紧张氛围;《百鸟朝凤》中唢呐模拟的鸟鸣,更是引得现场不少观众会心微笑。
演出的“破界融合”环节更成为全场高潮:二胡与大提琴合奏的《菊花台》,将流行旋律与东西方乐器的特质完美契合,二胡的婉转与大提琴的醇厚交织,让经典曲目焕发新韵;扬琴与中阮二重奏《飞舞的叶子》,则以轻快的节奏、清亮的音色,展现出民乐多元表达的无限可能。
压轴曲目《敦煌》更是将演出推向顶点——恢弘的旋律、丰富的乐器层次,仿佛铺开一幅丝路驼铃、大漠飞天的壮美画卷,与北京语言大学“联结中外、沟通世界”的使命深度呼应。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掌声持续近一分钟,不少观众高喊“再来一首”,现场氛围热烈而动人。

以乐为媒:跨越语言的文化对话,成中外交流新纽带

国乐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外交流的“软桥梁”。北京语言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其艺术学院深耕民乐教学与国际传播的优势,与本次活动“文化互鉴”的理念高度契合。演出现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师生齐聚一堂,国乐成为打破沟通壁垒的“通用语言”。
观看完音乐会后,艺术学院23级绘画专业邱琪媛同学表示:“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像是一次在校园里完成的文化“心跳”。舞台上,我们学校艺术学院的同学与中央民族乐团的老师们先后进行演奏,民族器乐的声声回响,让熟悉的校园空间变得格外庄重又亲切。合奏《龙腾虎跃》一出,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波澜壮阔的山河;《渔舟唱晚》与《十面埋伏》的独奏,展现了国乐的细腻与力量。最打动我的是,当音乐响起,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都静静聆听,即便语言不同,也能通过旋律感受到情感。那一刻,我突然更理解了“北语”这两个字的意义——我们不仅是学习语言,也是让文化真正交流、传播和被理解。”
23级艺术学研究生郭可心作为研究生代表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本次能现场聆听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我们感到格外幸福。本场音乐会展现了丰富多元的曲目,不仅全面展现了各类民族乐器的独特风采,更让在场听众能直观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与韵味。特别感谢学校搭建起这样珍贵的平台,让我们沉浸式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更要感谢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与中央民族乐团给予的难得机会,让我们得以在本场演出中登台演奏,并能和乐团老师们近距离交流,这份经历既珍贵又难忘。特别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让民族音乐的魅力持续在校园里传递,也让我们能有更多向中央民族乐团老师们学习的契机。离场时,我觉得国乐不再只是“传统”,而是正在我们校园里鲜活生长的声音。今晚,非常骄傲能是北语人。”
来自泰国的留学生张佩佩同学,听完音乐会后表示:“作为一名泰国留学生,我不仅沉浸式领略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体会到经典歌曲的精髓,更在活动中直观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东西方音乐的碰撞,比如二胡、大提琴与乐队合作的《菊花台》,就格外惊艳。其中,《百鸟朝凤》的唢呐演奏最让我难忘——悠长的曲调响起,瞬间营造出庆典般的热闹氛围,鲜活又有感染力。看着每种乐器都被演绎得如此完美,我既动容又敬佩,也深深明白,这背后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不易。最惊喜的是,课堂上学过的乐器也在演出中亮相,那些曾停留在图片和讲解里的知识,此刻变成了台上真实的演奏。这不仅让我大开眼界、加深记忆,更真切感受到从课堂理论到实际演奏场景的完整转化。”
来自美国的龙金洋同学音乐会后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昨天晚上七点有幸在教一楼的209报告厅观看民族音乐“艺”起来——北京语言大学专场演出。作为一个文化语言爱好者,热爱生活,喜欢记录生活的人必须提到,我个人认为没有比亲自欣赏中国音乐更好的方式了。当我近距离听到演奏家们演奏他们的乐器时,我一下子注意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真正回到了我所爱的神州大地。我昨天晚上有幸聆听真正的“中国之声。”
不少陪同学生前来的教师也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平时给外籍学生讲中国文化,多是文字和图片,这次用音乐呈现,效果完全不一样。”
深耕传承与传播:民乐焕新,让文化惠民落地生根
作为2025年“民族音乐‘艺’起来”系列活动的关键一站,北语专场不仅接续了“让民族音乐浸润人心”的初心,更以校园为独特纽带,为民族音乐搭建起“青年传承”与“国际传播”的双重桥梁——让古老丝竹在青春校园里迸发新的生命力,也让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借由这场演出走进更多国际友人的心中,真正让“国乐传情”有了具象的落点。 这场音乐会的价值,已超越一场普通的艺术演出。它既是将国家级民乐资源“沉”入校园、让师生零距离触摸顶尖艺术魅力的文化惠民实践,也是打破民乐传统边界、推动东西方音乐对话的“破圈”探索;更成为北语艺术学院深化新学期学风建设的生动载体——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家们的精湛技艺与艺术情怀,化作了学生身边鲜活的“榜样力量”,不仅点燃了青年学子传承民乐的热情,更激活了他们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精神内驱力,为学院“艺述世界”文明互鉴荟品牌,注入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实践活力。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