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举办“跨学科时代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系列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11-20  新闻来源: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 

北语新闻网11月20日电通讯员 摄影 曹艳丽)近日,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在教一楼128教室举办“跨学科时代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李可胜教授应邀为我院研究生作题为《穷尽和预期:“就、才”的量级隐涵义》的专题报告。

讲座伊始,李可胜教授以汉语副词“就”“才”的语义功能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二者在时间义、条件义及语义强度等方面所体现的复杂量级隐涵关系。他指出,现有文献大多认同“就/才”在量级隐涵义、时间义、条件义以及强化义上都既有对立性又有趋同性,一些文献还将“就/才”视为焦点敏感算子并试图从排他性以及预期义等角度对二者做出统一的语义解释。基于焦点理论和选项语义学,他创新性地提出将穷尽义和预期义分别界定为单序列和双序列的量级隐涵义,并据此将“就”界定为穷尽算子,但双序列结构或语境因素可赋予“就”字句预期义。将“才”界定为右向预期算子,其允准条件要求“才”字句必须满足双焦点结构,否则就需要语境的支撑。同时因为穷尽义是预期义的基础,“才”字句必然也有穷尽义,“就/才”字句的各种语义表现皆源自于此,这一分析框架有助于揭示汉语时体系统的深层逻辑机制。

在互动环节中,李可胜教授围绕语义隐含、语用推理等问题与现场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师生们踊跃提问,学术讨论气氛热烈。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对语义学核心问题的理解,也为今后的语义研究与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与方法论参考。

李可胜教授长期致力于语言哲学、逻辑语义学及外语教学研究,现任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项目特聘教授、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国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并承担多项省部级课题,曾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在CSSCI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对我国语义学与语言逻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讲座是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跨学科时代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拓展语言学跨学科研究视野,促进语义与语用学的理论创新,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与研究合作。我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负责人吴平主持了此次讲座。

编辑:周渤程

审核: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