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日报》3月19日第17版中,记者以《翻译,怎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标题对“如何提升翻译水平与能力,向世界更好讲述‘中国故事’”做了详细报道。该文多处引用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刘和平教授的观点。
当谈及当代翻译所面临的挑战时,刘和平教授以“韬光养晦”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多种译法以及“不折腾”引发的翻译热潮等为例,形象道出了翻译工作所担负的重要角色。而在建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刘和平教授指出:“高质量的口译和笔译人员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迫在眉睫。”报道还以刘和平教授的“希望国家建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推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人才培养项目资金,有计划地培养各领域或专业急需翻译人才;更多设立奖学金,积极鼓励并培养中外青年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服务;投入必要的资金,尽早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医学、中国教育等专题汉外多语种平行语料库,为中国文化普及做好基础性工作;整顿翻译市场,鼓励翻译自由职业者;征收语言服务企业‘学徒税’鼓励并支持企业用‘学徒税’接收实习生,与高校共同培养语言服务人才,实现校企联合培养语言服务专业。”为结语,就国家建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推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报道详见《人民日报》3月19日第17版。
《人民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