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精彩来园 -> 正文

“春日来园说诗”主题读书活动第二期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4-04-23  作者:研工部 点击量:

4月22日下午,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党委研工部、文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于梧桐书坊联合举办“春日来园说诗”活动第二期。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廉萍老师携带新作《荷叶浮萍:〈红楼〉万象随笔》,分享日常读诗、撰写红楼专栏、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物及撰写学术论文的心得。校长助理、研工部部长、研究生院院长郭鹏教授,我校教授刘淑丽老师、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姜西良老师和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郭鹏教授介绍本次活动背景

首先,廉萍老师从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师从扬之水老师研究名物的经历出发,介绍了诗歌中的名物研究对于读诗的必要性。廉萍老师特别强调,现代网络搜索引擎结果,甚至权威辞典时常带有误导性,真正读懂诗中的名物需要深入到历史文献中去仔细考证。例如,张九龄《感遇·其一》中“兰叶春葳蕤”里的“兰”并非现代人常见的兰花,而是古兰;陈子昂《感遇诗·其三》中的“兰若生春夏”也是同样的情况。今兰直到晚唐五代以后,才逐渐进入文人的视野中。廉萍老师以诗证物,以物证诗,多次举例,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茱萸”,虞世南《蝉》中的“垂緌”,元稹“借骑银杏叶”中“银杏叶”的具体所指等等。

廉萍老师说诗

接下来,廉萍老师以《红楼梦》中的古董名物为主,结合《水浒传》《金瓶梅》等其他作品,进一步介绍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物对于理解作品的重要意义。廉老师尤其强调,进行文学研究时不应将视野局限于文本本身,同时也应该关注文学作品所在的历史现场,以古人之眼读诗才能对诗歌有恰当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方能做出进一步的阐释。

活动现场

活动最后,廉萍老师与现场嘉宾、同学互相交流。刘淑丽老师表示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廉老师的分享对于她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她提醒同学们应多注意文学研究中的名物研究问题;现场同学还与廉萍老师围绕古代节日中的名物、诗歌中的名物与意象及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检索与辨别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春天正是读书天,在万物复苏的季节读书,是对精神的滋养,有良师益友的指导与陪伴,更是良好的启迪。让阅读成为日常的习惯,让知识陶冶每个人的心灵。

(责编:王隽毅)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