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我校退休老师董原老师教授的篆刻课程正式开课。在第一次课上,董老师给大家讲解了篆刻的历史与相关人物,并向大家展示了部分由董老师自己篆刻的闲章和自己收藏的一些篆刻书籍。

董老师长期钻研篆刻
11月5日,第二次课在北京琉璃厂附近开展。董老师带领学生购买了篆刻工具:篆书字典、刻刀、印床、印泥、石头等。董老师十分心疼学生,送给每位同学一个印泥盒,还请同学们品尝了原汁原味的北京卤煮。回程漫长,同学与老师在车上相谈甚欢,同学们也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11月12日,同学们第一次拿起刻刀,开始篆刻实践作业。一起上课的同学还有另外3位退休教师。董老师介绍了篆刻工具的用法与篆刻步骤后,亲自展示了一遍篆刻过程。所有同学都围在老师身边,认真观察老师的篆刻过程。只见董老师拿起篆刻刀,咔咔咔地刻了几笔,“长寿”二字的大体结构就出来了。再慢慢地修了几刀,使得每笔每划都精致又不失韵味。最后,董老师“击边”——用刀轻轻击打石章的边缘,参差不齐的边缘让印章看起来十分古朴。同学们十分紧张地拿起自己的刻刀,谨慎地在石头上刻下一笔一划。董老师耐心地为同学讲解注意事项,帮助同学修改了石章。一块块石章经过老师的修改变得规整又大气。

大家一起研究篆刻

同学们认真练习
“我一年就刻两百多块章”,董老师说。在董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匠人精神。他乐此不疲,专注于一种技艺,穷其一生地钻研、实践。而现在,我们青年应主动挖掘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以梦为马,砥砺前行。

篆刻技艺需要我们青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