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经千辛万苦考到祖国首都的莘莘学子,对于不远万里跋涉而来的中外游客,北京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是万里长城的文明遐迩?是奥运鸟巢的声名远播?是立交桥上的车水马龙,是梧桐树旁的寂静秋色?无疑,北京的独特在于它的包容,在于它古典与现代的完美契合。或许是已经看惯了头顶这方立满高楼大厦轮廓的蓝天,08英5全体同学准备趁这个春日深入老北京最本质也最浪漫的所在——南锣鼓巷,去领略它绝非流于没落的旧时代的风格,同时也去发现它被时尚潮流所浸染的现代化的别样气息。于是, 和着柳絮轻扬的微风,08英5一行向着目的地出发。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 全长786米, 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 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这些官样的介绍未免让人对南锣鼓巷产生难以亲近之感,然而,当你真正的置身其中,便会体会到它所散发出的生活的香气与温暖。以南锣鼓巷为轴,它向东西方向各延伸出8条排列整齐的胡同,整个结构呈“鱼骨状”,又像一条蜈蚣,所以南锣鼓巷又俗称为“蜈蚣巷”,在时而吵杂时而静谧的时光深处蜿蜒爬行。这一条条胡同,像一条条蜿蜒流淌的小河,闪现出巷子里跳皮筋的小女孩清晰的倩影,又让人联想到儿时初学汉字时它们横平竖直的美丽。撇去那些新建的仿古式店铺,它的主体仍是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灰砖窄巷。残损的砖雕门楣,并不光滑的青石板路,巷口的豆汁油条,是平常百姓质朴生活的写照。墙角和院内的老树,是南锣鼓巷这些胡同的生命:高大的樟树与胡杨,亲切的枣树和榆树,它们将清晰的枝条洒向天空,顽强的抵抗着汹涌的时光。
然而几乎全部的现代元素也集中汇聚于此。由于近几年被时尚人士和外国旅游者所关注,南锣鼓巷俨然已成为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北京又一条酒吧街。只是,如果说三里屯的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刹海的酒吧街是暗红色的,那么南锣鼓巷的酒吧街便是翠绿色的。这在于它古老的文化积淀与健康蓬勃的气质。同学们在一家名为“十二平米”的酒吧前驻足,这家号称世界上最小的酒吧,不比苦难北漂的卧室大,不一会儿,大家与这家酒吧的两个店主攀谈起来:其一是中国人,有中国人固有的小智慧和散漫;另一个是加拿大人,充满枫叶之国的辽远与气度。戴牛仔帽的吉他手,卖手工艺品的小商贩,怀旧、文艺、经营、玩味……尽管人与人之间的目的或者出发点不同,但都给巷子注入了另类的风情:一切都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便是南锣鼓巷的美食(08英5强烈推荐):不管是大名鼎鼎的“文宇奶酪”,南锣烤鱼,还是精致的糕点“吉事果”,都使人催生出流连忘返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南锣鼓巷便是一部外来语字典:沙发,沙龙,俱乐部,卡通,啤酒,幽默,爵士。也许文明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正是源自于这种接纳,不是固步自封,亦不是放任无度,人们才有机会见识到如今包罗万象,色彩缤纷的南锣鼓巷。
作为2010-2011年度示范性班级建设“我与班级共成长”系列活动的一个环节,08英5的此次南锣鼓巷之行内容颇为丰富,除了组织同学分小组参观外,同学们还积极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与外籍游客交流心得,另外,与当地居民和小贩的交谈也让同学们从真实的角度来深刻理解南锣鼓巷对于他们这些insiders生活的意义所在,最后同学们之间展开交流讨论,为此次出行画上圆满的句点。
走出巷尾时,看到部分古建筑正在被拆毁,心中不免产生淡淡的悲凉。历史不会结束,只有遗忘。不管怎样,南锣鼓巷永远意味着一个文明的悖论,它昭示着人们对一切古老、单纯永远的怀念与梦想。
图一:分组活动中
图二:合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