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著名对外汉语教育专家吕必松先生再谈“我们怎样教汉语”

发布时间:2012-09-27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 卢伟 

2012926日,继上周讲座成功举行后,人文学院有幸再一次请到了前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院长、著名对外汉语教育专家、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学术顾问吕必松教授为广大师生进行我们怎样教汉语——兼谈汉字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术讲座。本讲座是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和教务处本学期共同举办的对外汉语教学专家系列专题讲座的第三讲,由人文学院院长助理、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施家炜副教授主持。为了应对上一次讲座部分听众没有座位的情况,本次讲座更换了更大的教室,但是来自北语各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对外汉语教师以及社会各界有志于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师依旧热情不减,可容纳200多人的讲座现场再度座无虚席。

上一次讲座的最后,吕先生以他本人正在研发的组合汉语教材《大学汉语》为实例,对组合汉语教学法做了具体的讲解,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组合汉语教学法的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今天吕先生就组合汉语教学法的三大特点,即汉字本位随文学语以及口语教学和书面语教学的逐渐分流,指出了汉语教学新的思路、理念以及理论取向。

首先吕先生谈到了组合汉语教学法汉字本位的特点。所谓的汉字本位,就是以汉字为基本教学单位。我们现在的汉语教学一般是以词为基本单位的,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词本位的教学法逐渐显现其弊端。汉语教学包括了书面汉语教学和口头汉语教学,吕先生明确指出两者在汉语学习中的平等性,过于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汉语的整体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汉字本位的组合汉语教学法其优势逐渐浮出水面。接下来吕先生向我们介绍了汉字本位对当今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是教学由词本位向字本位的变化。吕先生认为,汉字教学和组合生成是互相关联的,只有贯彻汉语的基础单位汉字的教学,才能实现以字组词,以字词组句,进一步实现以句组篇。吕先生先借《文心雕龙》和《马氏文通》中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人对组合生成的理解,又通过《汉语教科书》、张志公、邢福义先生的理论,说明了组合生成理论在现代汉语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影响是汉语教学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所谓有序教学,就是要保证教学的系统性,这种教学系统不但要反映语言特点,更要反映教学的特点。吕先生在这里说,现在人们认为汉语难学的直接原因,是汉语教学的无序性,而汉字教学的无序性则是导致汉语教学无序性的根本原因,只有在教学中构建科学合理的系统,才能切实提高汉语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汉字和汉语并非真正难学,而是人为地被难学的。吕先生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将笔画教学、部件教学、整字教学以及以字组词组织成了统一的系统,从多角度证明了字本位教学对整个教学系统的影响。由于汉语是组合型语言,在以往的汉语教学中,由于汉字教学无序,不讲字义,字与词,字与句,句与句之间的意合关系就无法恰当体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组合教学就不能按照意合规则顺利进行,而这又加剧了教学的无序,形成恶性循环。吕先生还向我们介绍了他认为汉语教学中所需的,并据此构建了一种新的汉语教学系统。吕先生还提到了大家最关心的汉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他提出的主张是循序渐进原则高于交际性原则,如果背离了循序渐进原则,交际性原则就失去了价值。

组合汉语教学法的第二大特点是随文学语随文学语,指在学习书面汉语的同时学习口头汉语,二者是一体化的。上次讲座的样课即是随文学语的实际应用。随文学语带来的教学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变拼音法为直音法,二是变听、说、读、写的分立训练为融视听读写说为一体的一体化训练。吕先生先解释了所谓的拼音法和直音法,通过几个常见的例子指出了传统的拼音法对正确发音的误导以及直音法对汉字识读及字本位教学法的促进与帮助,证明了直音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随文学语对教学另一大影响便是视、听、读、写、说的一体化。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多为成年人,他们有智力、经验等条件支持他们同时把各种学习、习得机制调动起来,促进各项技能的快速发展,而并不应受幼儿学习顺序的制约。

组合汉语教学法的第三个特点是口语教学和书面教学的逐渐分流,这种分流实际上是语言、语体的分流,而在日益复杂的语言学习目的的要求下,这种分流教学已逐渐成为培养汉语高级人才的需要。

之后,吕先生向我们呈现了组合法的教学效果。由于上次讲座的样课所取自的《大学汉语》仍在编写当中,吕先生就以已有的组合汉语教材《48小时汉语速成》及在教学中统计的详细数据,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新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通过吕先生前后两次讲座的讲解,我们已经对组合汉语教学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本讲的最后,吕先生对这两讲的内容做了充分的总结。吕先生认为,理论必须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果理论和实践发生了矛盾,就要把实践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虽然关于组合汉语教学法的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支撑,吕先生仍谦虚地希望大家在理论方面能将其作为纯学术问题来看,如果与别的理论有冲突或矛盾,希望能在学术方面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和谅解。作为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这种治学严谨与为人谦虚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景仰与学习。讲座的结尾,吕先生照例与在场听众就教学和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主持人施家炜副教授在讲座后对吕先生的讲座内容做了全面总结,同时与听众分享了两点体会:一是思想上的,我们一直希望加快汉语国际教育的科学发展,而如何加快其科学发展的步伐?吕先生提出了教学改革这一有效途径;教学改革的目标又是什么?吕先生的回答是揭示汉语汉字的本质规律,即汉语汉字的“序”,揭示汉语汉字的教学和习得规律,进而实现“被难学了的”汉语汉字学习化难为易。二是方法上的,吕先生不仅提出了组合汉语的理念和组合汉语教学法理论,而且研发相关教材,开展教学实验,以习得效果对之加以检验,这种理论——实践——理论的思路,是我们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科学的态度、方法和程序。

著名对外汉语教育专家吕必松先生围绕“我们怎样教汉语”展开的历时四小时横跨两周的学术讲座,在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