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上午9点,“北京大学国际汉语讲坛”第五讲在二教501开坛。本讲嘉宾,著名学者、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任张博教授应邀作了关于“如何提高TCSL词语辨析的针对性”的演讲。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研究生教研室主任刘颂浩教授担任主持。
张博教授指出,词语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汉语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它与针对母语学习者的本体性同义/近义词语辨析在标准、目的和性质等方面均有所区别,其主要任务在于诊断和纠正学生的词语使用偏误。因此,加强TCSL词语辨析的针对性是十分必要的。
张博教授结合自己主持的“不同母语背景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布及其成因”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分别从五个角度阐释了词语辨析“针对性”的内涵。
第一,辨何词。词语辨析的对象应为学习者普遍性的词语混淆。可根据词语偏误的绝对频度和相对频度来选择需要辨析的词语,而不能仅参考供母语者使用的同义/近义词词典。实际考察证明,二者在词目的选择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第二,为谁辨。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出现的词语偏误不尽相同,因此,应针对词语偏误的特定群体进行辨析,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是否辨。词语辨析的实效性受到词语常用度、用法/搭配的广度以及辨析的难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确定需要辨析的词语项目时应当加以充分考虑。
第四,辨什么。词语辨析的内容应根据词语偏误的具体表现来确定,通过对偏误语料的考察进行归类和诊断。
第五,怎样辨。在选择辨析的呈现形式时,应考虑学习者的接受习惯和接受能力,主要方法有:提炼主要差异点,注重词语的组合关系,用学习者母语加以适当解说,点对点辨析等。
张博教授的演讲内容精彩、例证丰富,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激发了热烈的讨论。在座师生就词语辨析实例、学习词典编排等问题踊跃提问,张教授一一加以解答。在积极、互动、轻松、友好的学术氛围中,讲坛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