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代意义(二)

发布日期:2007-06-20  作者:故乡网 陈德述 点击量:



清代著名学者刘宝楠在注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引《韩诗外传》的话之后说:“则己所欲,必当施诸人”。(见《论语正义·颜渊第十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所欲,必当施诸人”,都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在回答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的提问时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对“仁”和“圣”这两个概念严格加以区别,认为“圣”高于“仁”。刘宝楠解释说:“仁”和“圣”共通的地方“皆推心之恕,以长养万物”,不同的是“仁”的德泽范围较窄,圣的“德”泽较广大。“仁训爱,圣训通,并见《说文》,为最初之谊。通之为言无凝滞也,无阻碍也。是故通乎天地、阴阳、柔刚之道,而后可以事天察地,通乎人仁义之道,而后可以成己以成物。若我於理义有未能明晓,我於人有未能格被,是即我之疑滞阻碍,而有所不通矣。如此以之自治,则行事乖戾;以之治人,则多所拂逆。”“博施济众,无一人不遂其欲”,“广施恩惠,言君无私,德能遍及”于大众,“仁道大成”,就称为“圣”,所以“圣”高于“仁”。由此可见,“博施济众”是德泽广大的圣德,也是合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旨的。

1,施德教于民。孔子主张“导之以礼,齐之以德”(《论语·为政》),反对“导之以政,齐之以刑”,他认为,只有用“礼”和“德”施教于人,才能启发人的道德自觉,才能使人能认识自己的价值,树立自尊的意识。自尊是人的觉悟,也是人的一种德行。人如果丧失了自尊,近乎于禽兽。因为,有的高级哺乳动物有羞愧之心,有某种自尊。人的自尊是建立在人对自身价值肯定的基础之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体现了自尊的基础由尊重他人。如果,把自己所“不欲”的东西,施之于人,或强加于人,那说是失了作人的良知,丧失了作人的规定。贪图享受的人,不但不愿意作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且简单的一般性劳动也都不愿意作,那么他的享受和享乐又是谁给他创造的呢?当然是别人所付出的劳动。自己不愿意劳动,却又别人去劳动,这种人丧失了作人品德,成了个人主义者。极端个人主义往往丧失自尊。个人主义横行的世道,不是协调祥和的世道。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心比心,都真正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就会减少磨擦、减少矛盾、减少怨恨。要做到这一点,民众的道德文化素质十分重要,所以,施德教于民,提高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是为政者不可忽视的任务。古代十分重视“礼”“乐”的教化,“礼”和“乐”的社会功能都是能使之人与之保持和谐与协合,并且使能人的内心也保持平衡,从而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比较合乎人性的要求。

2,施仁政于民。恶政和暴政从来是人民所厌恶的,仁政是民众所响往的。为政者要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体谅、体察普遍民众的愿望,特别最低层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尚书·无逸》要求为政者要“先知稼穑之艰难”,进而“则知小人之依”,“依者,隐也”,下层的普通民众心中的隐痛和难以言说的疾苦。为政者要从爱民的立场出发,实行祥和的政治,要导之德,教化民众,让他们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要使民有恒产,要有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要使民众安居乐业,衣食饱暖,不饥不寒;要薄其赋敛,少派徭役,减速轻民众的负担;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减少征战,不得已要进行的正义战争,也宜速决。为政者在满足民众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重视民众的文化精神生活。任何人都不应该把自己都不愿意的,自己都十分厌恶的东西施加给别人,为政者更不应该把自己厌恶的东西施加给民众。

3,施富裕于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人之欲天必从之。物质生活是民众生存的基础。人来之于自然,自我价值的确定,使之归从于社会,因而人是自然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作为自然的存在,它必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为保持生命的延续,必须要和自然发生物质交换。人和自然发生物质交换的方式、手段和本质皆与动物不同。因此人的生存需求,仍然是第一层次的需求。所以,不断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民众的对物质生活的“所欲”,是执政者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孔子提倡“富民惠民”的政策,强调“因民之利而利之”,是德政的重要内容。荀子从所欲与之出发,主张“以政裕民”,他认为只要实行了“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荀子·富国》)这样的政策,民众就可以富裕了。他还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治),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同上)只要执政者实行“裕民富民”的政策,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就生产出更多的财富。从历史上和现实都清楚地表明:只有实行富民的政策,使民富之,才能使社会安定,才能使国家强盛,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

4,给人的灵魂建立一个家园,是施仁政的一个方面。物质生活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不是全部生活。人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需要文化精神生活。文化精神生活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一个人有十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他的精神空虚,价值观被扭曲,失去理想和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追求,他很可能颓废,甚至走上犯罪。就人的本性来说,人人都有美的追求,人人都希望自己不但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有美好的文化精神生活,都希望自己的灵魂有一个寄托之处。有的人喜欢音乐、绘画、文艺作品,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艺术世界里;有的人喜欢探索宇宙和社会的秘密,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学术园地里;有的人喜欢花鸟、旅游,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寄托在消闲时空中;有的人信仰宗教,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彼岸世界里。总之,要使人的生活真正成为人的生活,为政者必须要给民众创造一个文化精神生活丰富的空间,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

总之,我们从“所欲与施”与“所恶无施”的辩证关系中,体悟到了所施的价值,也体悟到孔子“博施济众”的真谛,那就是从爱民的立场出发,满足民众各方面的需求,才是对民众的真正的爱。



从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中,从现实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体悟到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和意义。

针对世界性的道德堕落、各种犯罪、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地区性战争冲突、国与国之间外交纠纷以及在我国大陆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等等现象,理应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古代哲人的智慧训导中吸取智慧,以此作为思想的指导,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从国与国的关系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自己国家主权的丧失,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领土被霸占,都不希望国家统一爱到破坏等等。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出发,那就任何一个国家就应该尊重别国的主权,不要去侵夺别国的领土,不要去破坏别国的统一,不要把战争强加给别国人民,不要去奴役别国人民等等。要想自己的国家主权不受侵犯,也就不要去侵犯别国的主权;要想自己的国家发达,也就要让别人国家也发达;要想自己的国家强盛,也就要让别人国家强盛等等。但是,有的国家不是这样,他找出种种借口,种种理由去干涉别国的内政,限制别国的经济发展,限制别国的贸易,甚至施加种种压力,心怕一些发展中国家富强了。世界上的这些奇怪现象,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面前。各国的政治家们,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家们,如果能够懂得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欲达人”的训导,那么,世界将可能更安宁一些,将可能更人道一些,各种纠纷和磨擦就会更少一些。

从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来看,任何一个生产者或销售者,他们只能对于一种或几种产品来说是生产者或销售者,对于他所消费的大量商品来说,他还是一个消费者,所以他们也应该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自己不愿意买到伪劣产品,就不应该生产或销售伪劣产品;自己怕火灾,就不应该生产或销售劣质电器或燃器具;自己怕吃劣质药品危及生命,就不应该生产或销售劣质药品;自己怕吃到劣质的、有毒的食品而影响身体健康或者危及生命,自己就应该生产或销售劣质的、有毒的食品等等。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伪劣产品,是一些人为利所驱使而丧失了“良知”,丧失了人性。如果他们能重新发现自己的“良知”,找回丧失了的人性,用孔子的仁爱之心来洗去自己心中的邪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将可能是有价值的。

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来说,也应该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处理。管理者的任务主要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使其内部的人际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的之间人际达到和谐,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重视人,尊重人。管理首先要尊重你的部属和职工,这样也就达到了下属和职工尊重你的目的。作为下属和职工欲使自己受到尊敬,你也必须尊重你的上司。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就能达到组织内部的和谐。管理者对自己部属和职工的尊重,不但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还应该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精神生活。人本主义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主流,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施之于企业管理,用之于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正是人本主义原则的表现。

从日常的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来看,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强人所为,不夺人所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成己成物,就能相处得和谐。能不能用忠恕道去理解人,帮助人,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是一个是否文明,是否有教养的标志。一些缺乏教养的人,与别发生一点点小的磨擦就出语伤人,有时把矛盾弄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甚至犯罪。个人教养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离不开孔子的忠恕之道的。

总之,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仁爱之德和忠恕之道,对于建设一个文明的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必须大力加以宏扬。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