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比较诗学研究”的讲座,这是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曹顺庆教授从比较诗学国内外的发展史讲起,结合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各自的优缺点来谈自己关于比较诗学研究的真谛。法国学派重实证,注重文学史、文学关系史的研究,美国学派重文学的审美性。而在中国学界最有影响、最有成就的不是文学关系史的研究,也不是平行研究,正是比较诗学的研究。
曹顺庆教授历数中国有影响的学者的研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朱光潜的《诗论》,宗白华关于画论的探讨,钱钟书的《管锥编》和《谈艺录》,这些大家的大作追根求源都是比较诗学的著作。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例,其在英语世界有无数的学者研究,季羡林先生曾说,20世纪中国文论除《人间词话》外,中国是没有声音的。足以可见比较诗学研究的分量。
曹顺庆教授在阐明比较诗学研究重要性后,接着指出中国学者在比较文学上遇到的关键问题其实是中西美学、中西文论中本质的、深层的问题的研究。现在国内有许多研究的误区,尤其是X+Y的研究,许多学者对X+Y的研究都陷入了浅度的、比附的研究。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把西方文论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来解释、指导中国文学。他以台湾学者用佛洛依德性理论阐释李商隐的《无题》的为例,指出一味地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解释中国文学是不能切合现实的文化需要及文化创造力的,这样以来,中国文学就成了西方理论的注脚本。
曹顺庆教授认为,如果不能跟西方平起平坐,不能发现解释中国诗歌的诗学,中国比较诗学的没有前途的。中西有可通约之处,又有不可通约之处,这正是比较诗学的研究之处。
最后,曹顺庆教授就在比较诗学研究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了几点,他认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熟悉中西方典籍,研究中国的典籍就要去看古代的文言文,研究外国的文学就要直接看外文的原文。只有打好基础,才有可能解决好中西方可否通约的问题。
曹顺庆教授的讲演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在有限地时间里涉及了不少当今比较诗学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充分展现出了名家的风采。
讲座结束后,主持本次讲座的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长李庆本教授也就讲座内容发表了一些感想。同学们就自己的一些疑问与思考与曹顺庆教授进行了交流。
跨文化系列讲座自08年5月开展以来,邀请了乐黛云、郭鹏、郁有学、马龙潜、丸川哲史、王德胜、杨慧林、陈炎、郭军、王新生、王岳川、王宁、Arthur Asa Berger、Joseph M. Conte、宁一中等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