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主楼601教室,人文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家系列讲座的第二讲,我校刘珣教授为中外师生作了题为“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与创新”的精彩讲座,对中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以及教材编写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刘珣教授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中外研究生的培养及中外汉语进修教师的培训工作,教材编写理论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在国外工作的经历也丰富了刘教授对这个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讲座围绕对外汉语教材的相关问题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一、教材的作用;二、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三、我国对外汉语教材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四、“汉语热”的新形势对教材提出的要求;五、对海外汉语教材的研究。
刘教授从教材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入手,简要介绍了教材在理论研究、课堂教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随后,刘教授按时间发展顺序,用丰富的例证全面地回顾了过去的五十年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历程。从五十年代结构法时期的《汉语教科书》,八十年代结构功能相结合时期的《实用汉语课本》、《桥梁》到21世纪加入了中国文化元素的《新实用汉语课本》,每一种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刘教授用丰富的图片、详细的讲解为大家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历程。在成就之余,更应该意识到我们教材的种种不足,刘教授着重指出了汉语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优秀的、大众化、普及性的教材偏少,教材品种不齐全等,已经成为制约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此外,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后教学法’理论”等一些新的理论成果,也给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最后,刘珣教授结合当下汉语教材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理论向大家提出了包含“十大元素”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新理念:交际、主体、综合、文化、运用、认知、情感、环境、评价、技术。
在整场报告中,刘珣教授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图例和耐心而详细的讲解,使广大师生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和创新有了完整而细致的认识。正如主持人施家炜副教授所总结的,教材是制约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三大瓶颈问题之一,它与教法密切关联,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流派、教学法和教育理念的更迭变化,当前我们迫切需要一部对外汉语教材史,需要开展教材的系统研究和教材与教法的接口研究,刘教授的讲座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讲座结束后到场的师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