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晚,由研究生院、高级翻译学院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翻译学系列讲座之一——“透过译者比喻,认知译者身份”——在主楼701教室正式举行,香港浸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引入奈达理论的第一人谭载喜应邀为北京语言大学师生做讲座。高级翻译学院代院长刘和平教授、姚虹副教授、许明博士也到场聆听了此次讲座。

谭载喜教授通过两个层面详细诠释了译者的身份。其一是,一般意义上的译者身份,即通常所说的对翻译活动和翻译家的定义。谭载喜教授认为,译者身份在这一个层面应该是相对“唯一”和固定的,构成译者的核心身份,谭教授还通过五个方面对这一意义上的译者身份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二是,由不同的翻译环境和译者角色所决定的“译者身份”。谭载喜教授从翻译史上译者身份的16种暗喻如画家、桥梁、艺术家等出发,审视了译者多元化的身份。最后,谭载喜教授对译者身份这一主题讲座做了理论总结。他认为,译者身份应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阐释,其中第一个层面的定义是唯一的,而第二层面是可以拓展且无穷尽的。
在讲座结束后,谭载喜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同学们针对谭教授的讲座和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提问。来自信科院的同学询问了谭载喜教授对机器翻译“身份”问题的看法,谭载喜教授认为:“机器的背后也是人,人是具有无限创造力的”。来自高级翻译学院的苏文同学也就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抽象名词”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谭教授以“nation”一词为例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强调“翻译的对等是相对的”。来自高级翻译学院MTI英翻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同学也分别就“口译译员的身份”和“笔译译员的身份”这两者的区别及其指导意义和明确译者身份对学生学习翻译的指导作用等问题与谭载喜教授展开交流。
最后,讲座在同学们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刘和平教授认为这次讲座对在座的同学帮助很大。需特别重视谭载喜教授讲座中所提到的对译者身份的比喻,并要求大家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围绕谭载喜教授提出的译者身份的16种暗喻进行进一步的考证,深入思考,最终得出对译者身份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