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下午,由北语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的第51期“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在教二楼406举行。英国伦敦大学霍洛威学院媒体艺术系郭大为副教授以“谁动了我的福尔摩斯?重新思考跨文化传媒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题为北语师生做了专题讲座。北语党委宣传部部长高金萍主持本次讲座。
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在全球化视域下的前沿研究领域。要了解跨文化传播的背景和新的主张,就必须从传播学发展的历史讲起。从十六、十七世纪从英格兰发展的媒体象征王权或者政府绝对权力的集权主义理论,到光荣革命后将媒体作为监督和满足社会功能的自由主义理论,再到二十世纪后美国主导的强调媒体社会责任功能的社会责任理论以及苏联、纳粹共有的强调国家对媒体绝对掌控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国际传播理论不断自我进步和完善,朝着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迈进。二战结束后,从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起,传播学理论才真正发展起来。郭大为副教授表示,60年代,在美国占主流的是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该理论假设发展中国家应当向西方发达大国迈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其军事及政治影响正在不断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觉。
80年代,两位学者利布斯和卡茨对当时在美国流行了13年的美剧《家族风云(Dallas)》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影片中描述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美国生活,相反,他们对这种名人主义、生活标签化的影视表达进行了批评,并提出应当重视边缘国家在传播中的影响力。
郭大为进一步说明,进入21世纪,柯伦和帕克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新视野下以经济政策(新自由-管制)和政治形态(民主-集权)两个领域作为两个坐标,用四个象限表示当代国家或社会的类型:集权和新自由型、集权和管制型、民主和新自由型以及民主和管制型,在这四种类型之外特别划分出转型和混合型,中国、俄罗斯等国即属于这个分类。在这种新的国家分类规则下,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走向系统化。赫普和库尔德里提出,在跨文化的文化增厚方面有四个层面的区别:种族、商业、政治和宗教。
郭大为副教授以“福尔摩斯”作为跨国影视文化景观探讨了跨文化传媒研究。他认为,在BBC新剧《福尔摩斯》中,电视对《神探夏洛克》的演绎已经脱离原著英国式的呈现,转为美式影视的制作方式:群星璀璨、制作庞大、情节跌宕、节奏紧张;这出新剧成为全球化的,流行的,各文化背景的大众都易于接受的影视作品。由此,《神探夏洛克》成为英国的声望电视、品质电视。这也给共公共传播机构向全球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郭大为副教授说明,“福尔摩斯”作为一个经典的侦探形象也被各个文化背景的观众所熟知。美国最近热播的《基本演绎法》中将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改编为一个华裔女医生,将故事由伦敦搬到了纽约;我国1994年制作的《福尔摩斯与中国女侠》也将“福尔摩斯”的故事放到清末的中国,将华生改编为一个疑神疑鬼的中国中年男子。这些影视剧想将英国“福尔摩斯”的血液中植入自身独特文化背景的DNA,结果或是离奇或是荒诞。
郭大为副教授强调,在传播媒体跨文化全球传播的转型中,应当注意“将地域的有限性与想象的无限性相结合”,应当关注跨文化传播中的种族、商业、政治和宗教层面,以起到文化增厚作用,而不是盲目的进行各文化表层要素的嫁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