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新华社段赛民主任开讲“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

发布时间:2015-10-30  新闻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张倩绮 

    10月29日上午,由北语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的第45期“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在教四楼105举行。新华社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网络舆情参考》总编辑段赛民主任以“网络舆情的特征和新动向”为题为北语师生进行专题讲座。北语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高金萍老师参加了本次讲座。

    “我先给大家做一道测试题吧,”段赛民主任这样开场道,此时多媒体电教上显示着“喜大普奔”“人艰不拆”“小鲜肉”“叶良辰”等网络热词,“你们都认识这些词吗?”全场热烈讨论开来。段赛民主任笑着解释道,从这样一个小小的测试就能得知当代人与网络的亲密程度了。他用三个数字向大家展示了当前我国互联网的现状:截止201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为5.94亿,农村网民超过1.86亿。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认识和分析网络舆情的总体态势和形成机制将有利于我们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网络舆论。

    段赛民主任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人手里的麦克风,这种热闹很有可能形成一种‘舆论的狂欢’。”他强调,这种狂欢最终导致人们对事件的判断产生幻觉,因此,在无序社会中的理性表达是当代非常重要的问题。段赛民主任指出,当前网络舆情发展呈现出八个新特征,分别是:小微舆情热点化:类似于蝴蝶效应,小微舆情很容易成为引起网民复杂情绪的网络热点话题;民间舆论暴力化:民间舆论场开始从碎片、分散、妥协向全面、集群、激进过度发展;意见领袖食利化:微博平台上开始形成以百万粉丝为主要构成的新意见阶层,这些大V的参与使得舆论热度更高,但其背后往往有商业动机;线上线下连动化,民众的知情权和公共决策参与权得到更充分的实践;地方政府执网能力不足,导致舆情事件不断被放大;政府公信力缺失,易引发网民过度质疑;少数网民和“意见领袖”言语偏激,加剧社会负面情绪交叉感染;国内外异见分子制造和炒作社会热点,干扰民众判断等。

    段赛民主任以“医生手术台上玩自拍”“唐慧案件后续情况”等热点话题为例,说明网络舆论传播只顾标题刺激性和点击量,从而导致报道与事实背道而驰的现象,希望同学们积极追求事件的真实情况,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舆论,提高新闻素养。他认为,舆情事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网民主体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意表达的主渠道发生转型,正向网络倾斜;名企、名人、官员、政府、公共机构始终受到公众的关注;管理部门信息阻塞、媒体选择性报道不能满足公众知情权;还有,一些官员“雷语”频频挑战社会常识以及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微博、微信成为信息重要传播途径;意见领袖、网络推手、海外势力组织策划等等。一个舆论事件的生成仅仅有网民爆料或媒体报道一方参与是不够的,要真正达到舆论高潮必须有双方的共同参与,也就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互动。而一个新的舆论热点的出现就宣布着现有舆论热点的消失。

IMG_0172

 

IMG_0185

 

IMG_0182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