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主任金惠敏教授应邀来北语做跨文化系列讲座第66讲《什么是后结构主义》主题演讲。此次讲座由比较文学研究所的李庆本教授主持。
金惠敏教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的文字学思想。他从法国女权主义作家埃莲娜·西苏的《同袍德里达》入手,指出后结构主义的核心是语言对世界的分隔,因而词与物是不对应的。第一部分,金惠敏教授详细梳理了关于言意物关系的认识过程。在西方,从古希腊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开始,围绕语言与意义生成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过。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拉康的“象征秩序”,海德格尔的“语词确立存在”,福柯的“权利话语”,杰姆逊的“语言牢笼”等。由此发展而来的后结构主义,具有反传统、反理性、反人文主义的特点。其次,他举了中国古代文论里出现的相关例子。例如先秦的老子、庄子和公孙龙子都讨论过言意关系问题,老子的“道”,庄子的“疑始”、“无始”,公孙龙子的“物莫非指”等,都表明中国古代哲学家已经注意到言意物不对等的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哈贝马斯对后结构主义进行的批判。他通过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金惠敏教授认为这种观点带有局限性,不能完全驳倒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十分广泛,在政治上启发了以斯皮瓦克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上则成为结构论,特别是美国“修辞性阅读”的直接来源。最后,金惠敏教授用“文本之外无一物”概括了后结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李庆本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全球对话主义和世界主义与金惠敏教授展开讨论。现场气氛活跃,同学和金惠敏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通过他的耐心讲解,到场师生对后结构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次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