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至4月23日,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特聘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荣休教授Marcus Taft到基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驻所研究。在驻所期间,Marcus Taft教授开展了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圆满完成驻所任务,受到师生热烈欢迎。
1.为研究生讲授国际课程
Marcus Taft教授开设了一门研究生国际课程《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earch》。Taft教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分三个主题,分别为“Researching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language”“A Difference in English Lexical Processing between Native Speakers and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Phonological involvement when reading silently for meaning”。
Taft教授在课上主要介绍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表征与模型,论述了母语者和二语者在英语词汇加工过程中的不同点,简要介绍了当静默阅读时,词汇的语音信息是如何被提取的。Taft教授重点提出了处理汉字的认知模型,并强调“Lemmas”连接了汉字的字形和读音,在汉字的形式和功能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Taft教授的研究生课程内容充实,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极大拓宽了师生们的研究思路与学术视野。
2.为我校师生做两场学术报告
Marcus Taft教授在驻所期间,为我校师生共做两次精彩的学术报告。
4月3日,Taft教授首场报告题目为“Early Orthographic Processing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Transposition Effects“。Taft教授介绍了视觉词汇识别中早期正字法加工的最简模型(simplest model)和槽位编码模型(slot coding)及各自的局限,并详细介绍了字母语言词汇识别中的换位效应。Taft教授简要论述了与合作学者提出的亚音节加工理论(subsyllabic processing; SSP),并将其与早期提出的基本正字法音节结构理论(basic orthographic syllabic structure; BOSS)进行对比,提出了亚音节加工理论的进一步测试方向。Taft教授指出在汉字的字符换位效应研究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现象和问题。
4月17日,Taft教授所做学术报告的主题为“A difference in English lexical processing between native speakers and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的学术报告。Taft教授首先介绍了当前有关英语母语者和英语二语者对英语词汇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随后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认为英语母语者与双语者对于英语词汇认知的区别并不仅限于词干的提取。Taft教授提出“boss advantage”这一概念,即英语母语者在认知英语词汇时总是将第一个音节与第二个音节的辅音合并加工,并佐以相关实验结果进行论证。
Taft教授的两场讲座内容翔实,循序渐进地带领大家深入词汇识别和加工的世界。问答环节,Taft教授详细解答,深入探讨,参会师生都受到深刻启发,获益颇丰。
3.参加引智基地师生学术研讨会
4月2日至4月9日,基地举办两场师生学术研讨会,Taft教授受邀参加,基地主任王建勤教授等多位老师出席研讨会。
在研讨会中,基地研究生积极参与并分享个人研究。在首场研讨会中,博士生郝元元做题为“How conventionality, context, and working memory influence Chinese metaphor processing: Evidence from ERP”的报告,她从研究背景、当前问题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并提出研究假设和实验方案。硕士生陈心怡报告 “Does Word Order Background Affect Chinese L2 Learners' Non-canonical Sentence Comprehension?——An fMRI study”,通过两个递进实验,探究二语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对他们理解汉语非规范句的影响。硕士生王琼做题为“The Influence of Contextual Information on Metaphorical Processing Mechanism”的报告,介绍利用fMRI技术探究包含目标域特征和源域特征的语境对于汉语母语者隐喻理解的影响。在第二场研讨会中,博士生王慧萍报告了“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Fossilization in Chinese L2 Learners' Syntactic Processing”,对“僵化(Fossilization)”,对“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和“内隐、外隐学习(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等概念进行介绍,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研究设想和计划。硕士生林琳报告题目为“A Study on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Auditory Modalities in Disyllabic Compound Words—An experiment design”,她以汉语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运用神经影像分析技术,研究透明度和词频对汉语复合词加工的影响。硕士生解世阳做题为“The effect of the semantic relatedness between disyllable words and their constituents during visual word recognition”的报告,详细介绍实验设计等研究内容。
研讨会气氛热烈,Taft教授和基地老师们针对报告内容进行详细点评和讨论,在实验设计、材料控制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Taft教授表示很高兴参与师生研讨会,同学们的优秀表现让他印象深刻。参会师生表示获益匪浅。
4.联合指导研究生,与基地科研人员开展合作研究
Taft教授地基地驻所期间不仅走进课堂,参与多个课题组的组会,共同指导研究生做学术研究。在课下还非常热情地与研究生进行深入学习交流,在如何开展实验研究、撰写实验论文、进行数据分析等问题上,为同学们提出宝贵的学术指导和学术建议。基地同学们收获宝贵前沿学术知识,拥有了丰富的学术体验和经历,既提升了国际学术视野,也对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有了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Taft教授与基地多位科研人员进行深入学术交流,参与基地部分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Taft教授圆满完成驻所工作,他对基地科研水平的提升、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产出等方面做出大量实质性工作和贡献。
(责编: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