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庆祝北京语言大学建校50周年暨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建立15周年而举办的“跨文化论坛: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50余名国内外学者围绕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跨文化阐释理论与实践、国际汉学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结论并不完全正确,正如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一样,只有囊括了人性普遍特性的民族文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世界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作了题为“复杂思维与世界文学”的主题发言,她认为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应考虑思维方法的转变,各民族文化上的汇通不可避免,但是否会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抑或是强势文化压制弱势文化的发展,其结论还有待商榷。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提出了自己关于跨文化研究的三维模式和重新构建世界文学新格局的新见解,指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应该突破以往“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二维模式,包括翻译在内的跨文化阐释方法将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一种有效策略。
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世界文学研究的学科优势,使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而被世界广泛接受,已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话题。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此次跨文化论坛的召开,为聚焦讨论“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一历久弥新的话题提供了重要契机。
载于《中国教育报》2012.11.20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