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校长畅谈北语建校50周年成就与发展
这是一所世界闻名、拥有“小联合国”之称的中国高等学府。每年有上万人次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留学生与数千名中国学生在这里学习和生活。
这是一所春风化雨、桃李芬芳的大学。50年栉风沐雨、薪火传承,只为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今已发展成一所国际化特色鲜明、语言教学与研究优势突出的世界名校。
她就是即将迎来50华诞的北京语言大学(简称北语)。独特的多元文化,绝佳的语言环境,优美的校园,国际化的浓厚氛围,让北语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而这也是北语校长崔希亮引以为自豪的地方。
在北语校长岗位上工作了7年的崔希亮,-自他当年从北大毕业分配到北语工作的第一天起,25年来一直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为打造国际一流语言大学,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语言与文化,给国家输送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崔希亮与他的校领导班子一道励精图治、继往开来,以国际化的视野,坚定的信念带领着北语的师生们砥砺前行。
“不能长胖要长高”
地理坐标:北京海淀区学院路。
顾名思义,这里是北京高校云集的地方,其中不乏像清华、北航、北医、地质大学等名校,而这里还有一所特别的大学,校园里汇聚了不同人种、不同国籍的海外学子,他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只为在这里学习汉语,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北语,这所特殊的大学以其多元化、多文化、多民族、多语言的交融让中外学生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理念。这里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也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语言人才的摇篮。
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到“执掌”北语,崔希亮如今已不仅仅是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学者、教授,也不再是驾驭这所高校的“新司机”,而是成长为一位“老舵手”,他以从容、淡定、宽厚包容的心态,在北语校长的岗位上出色地担当起这个“小联合国”秘书长的职务。
大学,只有创新才有活力;只有服务社会,才有出路。大学对周边的社会和区域经济影响明显,反过来,社会也能给大学注入新的活力,“应该用大学精神来改良、影响社会。”这是崔希亮的观点。
当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在扩招时,北语却坚持住了自己的原则——品质第一。身为一校之长,不仅要对他的教师、学生负责,更要对这所国家领导人寄予厚望的大学负责。因此,崔希亮的办学理念就是“不能长胖要长高,要把学校建成人才培养的品牌”。
“作为一所大学,如果在学术研究上对社会没有贡献,这所大学就不可能是一流大学,更不可能产生大的社会影响。所以,我们就在学科上要‘长高’。要办就办最好的学科。”这是崔希亮的办学理念,也是他为北语制定的奋斗目标。
“目前,在北语,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这两门学科在国内各高校中的排名都非常靠前,有些专业或学科也堪称国内一流。我们办的学科并不多,但这些学科我们要办成全国最好的,起码这些学科在国内能排进前十名,这就是我的思路。不跟风,但一定要有特色,这就是北语的发展现状。现在北语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也由1987年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28个,博士点也从无到有地发展到15个。”崔希亮介绍。
对于高校如何“长高”,崔希亮也有自己的想法:首先要“人”长高,人才队伍建设是北语的工作重点。“我们学校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特色。当研究成果,不管是著作还是论文,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时,学科才算‘长高’了,同时学校也就跟着‘长高’了。”
其次,学生的“高”也能对学校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孔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如果材料不好的话,你要雕塑也很难,招到好学生对学校发展也很重要。”崔希亮坦言,目前,北语每年本科生的录取分数线都很高。“我们的录取分数线这么高,应该说在全国考生里面是优中选优的。好的学生,只要到了这个环境,创造出条件,学生自己就会成长得非常好。有人说,好的学校都是好学生给抬起来的,确实如此。优秀的毕业生会让学校的口碑越来越好。”
对于任何一所大学,人才培养都是其核心工作。北语也不例外,任何事情都围绕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只要对学生成长有好处的事情,我们都会去做。”现在,北语已与世界50个国家的280所大学及其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国际教育格局。“我们跟海外建立的合作关系是要把我们的学生送出去,我们把学英语的(学生)送到英语国家的学校交流学习一年,学西班牙语的送到西班牙,学葡萄牙的先送到澳门培训一段时间之后,再送到葡萄牙……虽然学校要投入一大笔资金,但对学生的帮助非常大,所以我觉得是很值得的。”
坚持特色办学,开展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双赢互利,是北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北语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探索合作方式,已经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法国特鲁瓦高等商学院合作招生,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展了“2+2”等一批合作项目,此外,北语还开展了北京语言大学哈佛北京书院项目、北语-日美管理学院暑期商务汉语项目、北语-欧洲商学院(伦敦)商务汉语等一批海外高校(教育机构) 合作项目。
给中国学生创造机会出国学习,这仅仅是北语对广大考生的吸引力之一。而入取分数线逐年提高,吸引众多优秀学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北语本、硕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对于高校,就业率才是王道。本科生98%的就业率也成为北京语言大学的另一个“招牌”。北语所具有的国际化环境与视野,让北语的学生毕业后在涉外交往或从事外事活动中驾轻就熟。
“据有的用人单位反映,每当在外交领域遇到状况,将问题处理最为恰当的总是北语的学生。就像在北京奥运会中,在众多学校的志愿者里,北语的学生总是脱颖而出,最快成为部门领导。因为他们知道怎样与外国人打交道,这得益于北语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同校生活、同堂上课。从外国留学生占到80%以上到现在中外学生各占一半,每名外国留学生至少有一名中国学生作为语伴,这样一个环境让中外学生能在校园里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所以,我们最大的优势也体现在这里。”风趣儒雅的崔希亮自豪地告诉记者,“国际化不仅要有语言水平,还要求有国际化的视野、知识和能力,包括外交能力,外交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的。所以,北语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让世界各地的学生在这个小小的校园中相互交融、共同成长。”
洗尽铅华写春秋
时间跨度:1962至2012年。
50年的时间跨度,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北语发展的历程。
50年的历史沧桑,见证北语成长中那些令人难忘的记忆。
为打造中国与世界的沟通纽带,196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和“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被分离出来单独建校,直属教育部领导,并定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这就是北语的前身。那一年,北语迎来了第一批来自喀麦隆、索马里和乌干达等国家的11名非洲留学生。
1964年6月5日,鉴于学校的规模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来华留学生学习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向国务院外事办公事提出了“关于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校舍、校名问题的请示报告”,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仔细审阅了报告,并在1965年1月9日亲笔批示“同意更改校名,扩大任务”。从此,“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文革”开始后,北语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其他各项工作都陷入停顿。1972年10月,周恩来总理根据形势的需要,亲自批示恢复北京语言学院。
1974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北京语言学院题写校名。这也是毛主席题写的最后一所大学的校名,可见那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极其重视。自此,北京语言大学的任务更加独特与鲜明。正是北语一代又一代辛勤园丁的耕耘,北语开始桃李满天下,知华、友华人士遍布世界各地,在中外友好交流中发挥了特别的作用,为中外沟通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谊桥梁。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2年北京语言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语言大学。同年,北语迎来建校40周年校庆,江泽民主席对北语的发展也提出了殷切希望:“继续锐意进取,突出特色,发展优势,为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也都在不同场合接见过我们的师生。”讲到此处,崔希亮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五洲桃李,叶已成荫。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那里我们得到了很多关心,他们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朝阳事业,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世界上没有地位,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就丧失了尊严。汉语是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但真正使用中文的文件却不到百分之一。现在正是我们把握机遇推广汉语的最佳时刻。”崔希亮满怀希望地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提升,国外越来越多的人来中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面前,就是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底蕴,外国人学习汉语并非易事。“所以,语言教学应该是推广中国文化的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如果语言教学的瓶颈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就很难让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里博大精深,底蕴丰厚,但是要想让外国人能够了解,并领悟其风韵和内涵,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为此,北语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中心和推广基地。为此,学校引进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除了早年从法国回国的盛成教授,用法语创作了纪实性小说《我的母亲》一书,被法国现代语中心列为改革现代法文的三千名作家之一。1985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他 ‘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晚年在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法国文学;还有在音韵学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还有刚刚去世的王还教授,她既是著名语言学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卓越开创者。近年来,学校相继引进了一大批在语言学、文学研究方面的杰出人才。在中文方面,我们也请到了著名作家梁晓声担任中文系的教授,他教的写作课,很受学生欢迎。”为吸引高端人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北语也是做足了“功课”。“每年我们都会派若干名教师去国外名校(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进修,十年就很可观了,从长远来看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学校的‘财富’。”
对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师,崔希亮的定位是介于学者与匠人之间。在他看来,师者,并非只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能在课堂发现问题进而去研究问题,最后将问题解决。“很多问题在学界没人给你答案你必须自己去研究。”崔希亮举了一个课堂上很有趣的例子,有的外国留学生学习中文时会感到困惑,一个月、一个星期都可以用‘个’,但为什么一天不能说成一‘个’天?一年也不能说成一‘个’年?他们甚至也会问,‘我家,我爸,我妈都可以,但为什么不能说我狗?’这些在中国人眼里不是问题的问题,在留学生那里就很难理解,但真正想解释也并非易事,只有仔细研究才能说出所以然来。“你身在此山中,好多东西你是看不见的,如果你既能在此山中,又能跳出此山,回过头来看看一些东西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自从确定了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北语加大了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北语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教育部、国家汉办等各类研究项目共149项,共出版学术专著53部,发表论文862篇,获省部级奖励10项。”
梦想成就人生
镜头回放:60年代的一个东北偏僻的小山村。
就是从这个小山村,崔希亮用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慧走入了令无数学子心向神往的北京大学,并从北大中文系的本科、硕士一直读到博士毕业。
1960年2月,崔希亮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那是一个不足30户人家,被称作“崔家窝棚”的地方。10岁那年,他被送到离家4华里的地方去上小学。“土台子,泥孩子”就是当时农村小学的真实写照。因为物质资源极其匮乏,加之基本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家里劫后仅存的几本书成为了他最大的兴趣和欢乐;17岁那年,刚上高一的他就被中学校长鼓励参加高考,虽然考上的只是省里的一所普通大学,却也成为了这所中学唯一考上大学的学生。然而,志向远大的崔希亮说什么也不想上。“你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就不错了,你还挑什么?”老校长被气得直哆嗦,但却没能阻止更远大的理想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终于,19岁那年,崔希亮如愿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崔希亮这个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他用自己的坚持和梦想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飞跃。他一再强调,做人“志当存高远”,“如果不是自己心中已有志向,那时很可能就按照父亲的安排娶妻生子了。”也许,命运的转折就在于心存志向的同时再坚持一下。
为了凑够去北京的路费,崔希亮和父亲把亲手栽种的树砍掉卖钱。“当时已经有碗口那么粗的树一根一块六毛五,父亲卖了50根,才凑够了去北京的路费。”就是这样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诉说着对儿子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理解。
遥远的求学之旅,让崔希亮看到了崔家窝棚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北大,名师荟萃,人才济济。考到北京大学,崔希亮一直有梦想着将来能成为出色的文学家、作家,没想到刚入学,他的这个文学梦就被击碎了,因为他被分配到了汉语专业学语言学。除了文学梦被浇熄,他的自信心在入学时也被狠狠地打击了。与城里孩子相比,他明显感觉到了差距,那种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同学们的苦楚,让他一时非常沮丧。大学的后两年,崔希亮被校方安排与两名外国留学生住在一起,这让他开阔了眼界,思维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尽管和外国学生的朝夕相处并没有改变他的世界观,但他的确对考试分数释怀了,“相反,没有分数压力成绩更好了,并且人也感觉开朗了许多,也快乐了许多。”
崔希亮笑谈自己是“四北人”: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在北京大学完成的,还有一北是因为他来自“北大荒”。8年里,他用北大荒勇于开拓、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里,细细品读着中国古老的语言和文字。直到1987年,崔希亮从北大毕业,走到了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的教学岗位,从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另一段旅程。
国际化、开放性的北语,大学校园有太多的外国留学生,这让初到北语工作的崔希亮时常感觉到自己是个“外国人”。刚来北语的前三年,因为悠闲的环境,他松懈下来,“三年没发表一篇文章,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不行的。于是,我开始仔细观察与思考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外国学生总是会提出一些咱们从来都不会在意的问题,比如,发面和发工资都是这个‘发’字,但这两个词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一旦开始研究,就停不下来。于是,我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通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崔希亮认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最值得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要比满堂灌的效果要好的多,而且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对外汉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崔希亮最深刻的感受到,一个人的外语水平高低也取决于他的母语水平。在澳大利亚当汉语老师的那段经历让崔希亮意识到:母语学得好,外语一样会很棒。外语好的人,母语也会很好。他的英文就是在那时得到飞速提高的。“起初还在担心用英文教学压力大,但一个星期后这种感觉就消失了,开始适应了。”正如崔希亮所说,语言是双翼,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要想一对翅膀丰满,母语和外语的水平都需要提高。除了能够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外,崔希亮还擅长汉字书法,只要有空闲,他便搦管染墨,笔歌墨舞。记者从他的书法作品照片上看到,他的书法古拙沉雄,具有很高的功力。
今年9月,北京语言大学将迎来50年校庆。谈到学校的未来发展,崔希亮表示,北语将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大学,保持鲜明的特色是学校一贯的发展方向,教学和科研水平要成为国内的翘楚,国际交流的层次和深度要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具备大情怀、大格局的意识。“在国际一流大学中任职的教授一定要有外国人,北语将来也要更多地聘请一些外国名教授、名学者来校任教;另外一个设想就是20年之后,我们的办学空间要比现在大,要建分校。”正如《礼记·大学》所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崔希亮满怀深情地说,我们就是要让我们的师生一走在校园,心马上就能静下来,教师、学生都能潜心做学术,心情舒畅、自由发展,把北语办成一个精致的、有品位的高校。”
从偏远的小村子到国际化的大都市,由一名普通高校教师到国家重点大学的“掌舵者”,记者从他的言谈话语中真切地感受到,与人为善、包容、大度的性格也许正是成就他事业的缘由。相信,在崔希亮等北语校领导的带领下,北语一定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崔希亮
1960年2月生于吉林省,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人文科学名誉博士,语言学家,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校长,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著作有《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语言理解与认知》、《语言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合著)、《欧美学生汉语学习和认知研究》(合著)等。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中华英才》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