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之声网11月21日消息】11月21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与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MOOC、SPOC(汉语译为微课)与大学教学改革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启动,吹响了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冲锋号。从可汗学院成为教育界的传奇,吸引了比尔·盖茨等高端精英人士关注,到国内诸多高校纷纷将自有的教育资源整合并以网络形式向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慕课(英文名缩写为MOOC),犹如一块石头坠入平静的水面,让全球高等教育掀起阵阵涟漪。而卓有远见的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们,早已瞄准慕课这一高效便捷的教育形式,为国内教育领域引领一阵新的风潮。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超星集团总裁阙超、副总经理潘守东及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郑艳群出席此次活动,本次高峰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张旺熹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致辞,他分析了如何在中国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发展改革。李宇明提出了“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慕课”的教育理念,他指出,从2012年底北京语言大学与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启动慕课工程,到2013慕课在北语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慕课无疑是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利器。在北京语言大学推进慕课化教学取得卓越成果的基础上,李宇明书记对这次MOOC与SPOC为主题展开高等教育研讨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因为这次以慕课为主题的高峰论坛的举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先例,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作为中国慕课教育开发团队的一员,他有信心借助慕课的东风,全面推动北京语言大学教育资源整合与分享,让北京语言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传递到全世界各个角落。
李宇明书记为与会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师生以“什么是慕课、慕课对学生的作用、慕课对教师教学有哪些帮助、慕课引发的教学管理思考、学生该以何种形式学习慕课、老师做慕课需要哪些帮助、是否可以为慕课提供新的体制支持及慕课对国内高校的影响”等为主要内容,逐条介绍了慕课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推进作用。他说,现在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如果高等学府不能跟上信息飞速发展的步伐,不去探索慕课这种新的教育发展模式,那么在未来的几年内,学术必将无法更好的得到传承;而作为高校的管理层,如果不主动接纳慕课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还仍旧固执地保留旧有的教学模式,注定要被时代淘汰。他认为,国内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们肩负着责任:以慕课为基础推进高等学校教育发展改革,是信息时代下,高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因为时代在发展,青年学生的眼界逐渐拓宽,现有“老师+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将不再受欢迎,慕课无疑是时代浪潮下引发教育改革的探路石,慕课时代的来临,必将瓦解现有固化、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学习的崭新教学体系。慕课,踏着东风,真的来了

(超星集团总裁阙超)
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星集团)总裁阙超,就“慕课时代的到来,是机遇还是挑战”,为大家做了演讲,他说,2013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和超星集团的联合推动下,部分慕课取得了国际成绩。慕课以学生为中心,化解了如何进行个性化教育的难题,同时慕课可以传送到世界各个角落。以北语为例,通过北语的数据资源共享,将北语的特色——汉语教学课程推广到了全世界,更使汉语教学植入每个北语人的心中。阙超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现有的慕课发展程度基础上,超星集团计划在未来10年内打造以北京语言大学为旗舰,同时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等众多高等学府,引领国内慕课课程的发展。具体化就是帮助高校老师,让他们能够自己做出慕课课程,实现课程制作的简单、智能化。目前,超星集团已经为慕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已经实现了近100所高校资料的数字化,集合了7700位名师,推出了13万集自有知识版权的精品课程。作为研究慕课的专业从业人士,阙超表示,“汇天下名师,惠天下人”,是他们的职责与信念。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
上海交通大学的黄震副校长则讲述了慕课对中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具体针对“慕课引发的学习和教育的革命”、“上海交大慕课实践与探索”、“对我国慕课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三点进行了阐述。他告诉听众:慕课,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个“香饽饽”,但对老师来说却是“鲶鱼”。具体来讲,因为学生有了前所未有的选课自由度、有机会享受到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选择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老师、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自由确定学习进度,所以对于学生而言,慕课无疑是个“香饽饽”。但是对于高校教师来讲,慕课的推广,要求优质教育资源走出象牙塔,而名校、名师、名课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分享与互动,这就对大量现存的低水平的教师和教学造成了直接冲击,但同时也对有真才实学有教学头脑的青年教师提供了机遇,所以对老师而言,慕课是一条“鲶鱼”,能否抓住机遇,全凭教师自己。同时,黄震副校长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的慕课建设与推进工作,对慕课在教学上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进一步阐述:目前上海交大在现有慕课发展的基础上,还将建设一批优质的慕课课程,形成“慕课在线”的教学新模式;通过打造“好大学在线”平台,为海外大学提供优质的慕课资源;将建立大学慕课分享机制,促进大学件优质课程共享与学分互认。他认为,借助慕课之力,我国先贤“有教无类”、“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宏愿,有望能够在这一代的高校教育工作者中实现。据悉,目前为止,上海交大以开设9门慕课课程,有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余万学生修习上海交大的慕课课程。

(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
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对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进行了深深吸引了参会的广大师生。他在报告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后,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接线在模糊和小时,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正在形成,人类文化被注入了全新的互联网基因,社会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具体到教学工作中,杨志坚校长结合了国家开放大学的实际情况,对互联网影响下的在线教学特征进行了说明。通过实践,他总结出了,相较于传统教育的规定时间和地点、以教师为中心、学校自有课程、教学质量小而精与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在线教育呈现出泛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课程集聚共享、教育的大规模低成本高质量、大众化及机会平均等特点。就国家开放大学而言,通过教育实践,到现在为止,共总结出了云平台、云教室、MOOCs(慕课)与五分钟课程、O2O(online to offline)和六网触通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而通过打造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网络教学团队,改革网络考试测评模式等多种手段,国家开放大学到目前为止,基于网络形成的测评选课考生已达1105万人次。通过网络进行课程讲授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教授,基于北京大学慕课教学取得的成果,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演讲。李晓明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观点:“是MOOC还是mooc?”在他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听众们了解了设计慕课需要一套成熟的“离线+在线”混合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需要基于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全过程的优化,只有在综合优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综合成本与效果等诸多因素之间的优化实践。他同时还对慕课的成本投入进行了一番分析,表示,慕课可以帮助高校获得教学声誉、提高课程质量、改善教学成果、获取一定利润,而仅仅需要付出不是很多的成本;此外,抛去成本不谈,最重要的一点是“慕课”的这个教学模式,可以深层次的激发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才是开展慕课的最大收获。他还提出,慕课要排除“殿堂化”,很多的年轻教师,有想法、有勇气开慕课,就应该多给这些老师机会,让他们能以慕课为途径,向名师之路迈进。

(超星集团副总经理潘守东)
如果说之前两位校长是从高校角度分析慕课为教育改革带来的优势,那么随后超星集团副总经理潘守东的演讲,则更加侧重慕课的实际推广与开发。潘守东为听众们明确了慕课的三大特征:知识单元化、富媒体化、行为学习管理。他提出,在慕课的形式下,学校的教学模式从为了建课而建课,转向了为了用课而建课,将真正有效的教育资源集中,从而达到了资源的推广与传承。此外,他还就如何建设网络课程,如何翻转教学,什么是理想的教学模式等,同与会者进行了探讨。他强调,慕课,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帮助学生构建自我学习意识、形成自我学习模式、规划自我学习方法的良方。而慕课引入教学,对于老师而言,教授课程将不再是难题。教师可以自主将精品课程进行改造成为慕课,分享到网络平台上,从而将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保存下来。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郑艳群教授)
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的郑艳群教授将汉语慕课教学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她对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慕课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她表示,继承发扬北语对外汉语教学传统的优势和特点,利用现在教育技术,不断引进新思路、新方法,是每一位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们的重任。
这次的高峰论坛洋溢着热烈的学术气氛,而通过这次论坛,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一次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改革海啸即将到来——慕课,中国的教育者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http://www.cedcm.com.cn/html/2014/yaowen_1121/2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