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这句话放在已故学者吕叔湘身上再合适不过。
吕叔湘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拓荒经年,贡献卓著:他是现代汉语语法的最早研究者之一,也是近代汉语语法的开创人之一,他的《中国文法要略》对汉语句法展开全面的语义分析,迄今为止仍是本主题内唯一研究著作。
吕叔湘先生著作等身,《文言虚字》、《中国人学英文》、《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论文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现代汉语八百词》、《近代汉语指代词》等语言学专著,奠定了他国内语言研究泰斗地位。在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特别设有“吕叔湘赠书专柜”,三柜赠书中,不仅有吕叔湘先生的大作,还有许多经吕先生精心甄选后的珍贵藏品。
在“吕叔湘赠书专柜”里,有一本《毛泽东著作选读》,这是1964年由中国科学院党委会印行的一本书,应属内部学习材料,并不是公开出版物。吕叔湘为这本《毛泽东著作选读》特意包了牛皮纸书皮儿,在几乎每一页上,都留有吕先生的旁批标明毛选里的某一句、某一段即“毛主席语录”中的哪一条。其中夹有一页便签,上面记录下了吕先生当年阅读本书时的所思所想……吕先生的钢笔字绝顶漂亮。不管那内容是什么,光是细细评鉴那工整端秀的字体,会忽然感觉一位大学者近在眼前……
而在一本《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赠书左下角签写的不是“吕叔湘”三字,而是吕先生之女——“吕芳”。这个细节让一个更立体、更完整的“吕叔湘”缓慢浮现——将一本本弥足珍贵、历历在目的赠书捧在手里,才真是与一位大师的相遇,那种感觉是你在电视报道、百度百科上根本无从领略的真切:它不是冰冷枯燥的一串串数字,也不是隔靴搔痒的一段段简述,而是由触手可及的质感、周密真切的细节和残酷无形的时光勾兑出来的真实……
关于写作,吕叔湘先生曾这样论述说:“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严,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一个字不能换;一是流畅,像吃鸭儿梨,又甜又爽口。”在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四层与语言大师吕叔湘“相遇”也让我心生感慨——这样的真实感也是不能减一字、不能换一字,真真切切,如在目前。
“吕叔湘赠书专柜”中的外文书主要有“俄文”、“英文”两类。除专业研习的不少外文书外,吕叔湘先生似乎对于戏剧表演兴趣浓厚——在“吕叔湘赠书专柜”的外文书中,有英文版的《The Humour of Germany》以及《The Art Of The Play》,显示出吕先生对于戏剧和话剧表演的兴趣。而专柜里那一大摞俄语书里,有一本书的封面画着个提线木偶,那个提线木偶神气十足地骑在一个怪物身上——翻开书,吕叔湘先生在俄语书名下用铅笔标注了书名:“木偶制作与表演法”。
“吕叔湘赠书专柜”位居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四层研究生专属阅览室。在那间研究生专属阅览室的西侧,吕先生的赠书专柜肃静平稳地安放在一个角落。
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62年,它的前身为“北京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图书馆”。1965年,正式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图书馆。1969年北京语言学院撤销,图书馆也随之停止开放。1972年复校,图书馆恢复正常工作。迄今为止,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藏书总量已有近百万册。图书馆以收集语言文字类文献为主,兼顾中华文化类文献的收藏。
2013年,在我的暑假里有了一个小小幸运,我在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四层的一个赠书柜里,“遇见”了一位此前我知之甚少的语言大师。我想,近似的、等待兑现的“幸运”一定还有很多——无数对人类文化有所奉献、贡献的学者、专家、偶像、明星、墨客、骚人或许仍静静地躺在世界各类或大或小的图书馆书柜里,等着好奇的后人去拜访,去发现。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北京青年报 C2版http://epaper.ynet.com/html/2013-10/24/content_1836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