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故事。
面对疫情,一群年轻的90后告诉记者,虽不能抵达一线,却迫切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所学贡献力量。我们找到了其中的三位,听他们讲述自己携笔战“疫”的经历。
“几个小时,我完成了物资标准的翻译工作”
讲述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康复学院研究生杜伊凡
我每天都不停地翻看各家媒体有关疫情的新闻报道,希望自己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尽点力。
1月27日,机会来了。那天晚上,我在辅导员老师的朋友圈中看到了一则招募通知:急需专业翻译支持,对海外援助物资标准进行翻译,用以判断产品能否用于医疗机构,需要若干名英语、日语、韩语翻译志愿者(远程笔译)。我仔细咨询了,志愿者的要求是有英语专八证书或二级翻译资格证,并有医药方面的经验。我的本科专业正好是英语专业(医药方向),既懂翻译、又具备一定跨学科专业知识,符合志愿者的严格筛选要求。我毫不犹疑地进入了微信群,当时群里已有200人,达到了上限。
由于翻译审校质量关乎疫情防控救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每10人分成一个小组,各自完成翻译任务。我所在小组负责《DS/EN14683:2019 Medical face masks-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丹麦/欧盟医用口罩标准及测试方法)》的翻译,组里有教师、研究生,也有本科生,大家放弃休假时间,分工合作,高效有序,齐心协力完成任务。1月27日当晚,我就将自己负责的翻译任务完成并上交。1月29日返回审校稿,当天大家在组里针对审校提出的问题,开展集中讨论,统一各术语和意见后,敲定终稿发往武汉。
我虽然不是医疗工作者,但能利用自己的专业为疫情防控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特别开心。
《光明日报》2020年2月7日第一版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2/07/nw.D110000gmrb_20200207_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