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兰树蕙竞芳菲,薪火相传铸辉煌。
55年前,伴随着中国外交形势的发展,一所承担着外国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和出国留学生外语预备教育任务的学校应运而生,这就是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它的成立,标志着发端于1950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语文专修班的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始迈入新征程,也标志着始建于1952年的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进入历史发展新篇章。
回眸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北语几易校址,几经转辗,不畏艰难,曲折前行。从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到北京语言学院,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到北京语言大学,变化的是名称,不变的是北语人心系祖国,为国家外交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培育人才的历史担当。55年探索耕耘,几代北语人以特有的家国情怀,拼搏开拓,为国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预备教育为主体的单科性预备教育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主要特色和优势,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成为我国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与培养高端涉外人才的摇篮。
知史鉴往,饮水思源。纵观北语历史,有两大特色,一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二是教国人学习外语。北语从这两点起步,落脚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国的软实力提升,默默耕耘。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这凝聚着几代北语人的心血与汗水。历史不容忘却,铭记历史可以激励我们更加勤勉地开拓事业、更加自信地憧憬未来。历史不容隔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一代代北语人以不懈追求推动着中国语言文化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怎能不心怀感恩面对每一位健在的和故去的北语前辈?重温拓荒者呕心沥血的奋斗史,没有他们的筚路蓝缕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就不可能有今天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和学术的繁荣,他们艰苦探索、不断提炼而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教师,而且成为国内外众多对外汉语教学单位和教师的教法之源;他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已经凝聚成北语发展的不竭动力。薪继火传,今天我们汲取前辈北语人对事业的执著、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就是让北语精神代代相传。
今天,北语已经为世界上176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6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们犹如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种子,把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传向世界,与各国人民共同分享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粹。
放眼未来,凝心聚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北京语言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体现了学校事业发展的继往开来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更体现了全体北语人成就学校事业发展辉煌的责任担当。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北语人更应充分发扬老一辈学人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信心,矢志笃行。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竞争犹如百舸争流,竞争态势之激烈已远超乎我们的想像。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种种挑战,进一步增强战略思维,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察世界,提升实力、彰显特色。我们必须把学校放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发展,发挥学科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把学校放在国家和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谋划发展,以服务求发展,把握更多的机会,体现更大的作为。全体北语人必须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从我做起,舍我其谁”的主人翁态度,以“敢为人先”的改革者精神,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作风,直面挑战,寻找机遇,在奋进中攻坚克难,开拓攀登。
55载风雨砥砺,55载弦歌不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师生员工将继续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将开放、包容、多元的北语文化传承创新,将胸怀祖国、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北语精神发扬光大!
青山依旧在,砥砺踏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