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是梦开始的地方,是挥洒青春热血的地方,一批批北语学子,携笔从戎,保家卫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他叫杨谨滔,原2016级德语系学生,2019年9月入伍,2021年9月退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边防旅的一线边防连队,驻地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平时负责中俄边境防卫管控任务。杨谨滔现就读于2019级德语系,北语国旗护卫队和军协成员。
萌生想法
一开始的杨谨滔并没有打算长期留队做职业军人,之所以以在读身份参军,是因为2019年是他入伍年龄限制的最后一年,做好决定便开始了行动。杨谨滔一直对军事尤其是单兵装备这一块很感兴趣,从初中开始,就接触军品收藏,跟着爸爸去玩“真人CS”游戏。后面越玩越拟真,也参加过国内几乎所有军事模拟活动。自备野外宿营用具、饮用水和其他给养,进行跨昼夜不间断的激光模拟对抗,夜间行动连夜视仪都需要备上,比较硬核也很小众。但杨谨滔终究还是感觉缺点东西,作为爱好者的一切活动其实都是浅层次的脑补想象,所以萌生了“不如参军做个真正的军人”的想法。加上当时在学校里感觉有些过于安逸,想要改变又不知道怎么打破现状,于是就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两年的时间,也给了杨谨滔调整状态重新开始的机会。
“顺利”入伍
杨谨滔的入伍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前期报名政审都没有问题,在负责老师的帮助下非常顺利,但到了体检环节却出现了问题。第一次检查完后又复检了三、四次,每次都说某项指标有问题,直到7月底又飞回北京再次复检。8月出最终结果的那天上午,杨谨滔接到负责老师钦浩的电话,很委婉地被告知体检结果没有合格。杨谨滔清楚记得自己当时就呆坐在床上,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晚上正和家人吃晚饭的杨谨滔,再次接到钦浩老师的电话:“收拾东西准备出发吧。”就这样,杨谨滔有惊无险地光荣入伍,开始了军旅生涯。
新兵训练
作为一个云南昆明人,杨谨滔虽然在北京学习生活了几年时间,已经逐渐适应了北方的气候,但去到一个9月中旬就下了第一场雪的地方还是让他不太习惯,而且几乎整个白天都待在训练场。但杨谨滔不放弃,慢慢适应,尽快调整自己的状态,渐渐地,天天穿着绒衣和棉衣在训练场脚踝深的雪里匍匐前进、练习投弹成为了常态。入冬后跑步是一件比较折磨人且无法避免的事情,因为没跑几步睫毛就会被自己呼出的水汽冻上,满眼都是冰碴子,必须时不时抹一把,否则会看不清路,鼻腔里自然也在结冰和解冻之间反复循环。杨谨滔说:“被冻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次理论考核。”为了防止作弊,考场被搬到了室外,大家就坐在马扎上,顶着寒风,戴着两副手套,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虽然获得了几乎满分的成绩,但是那天刺眼却毫无温度的阳光仍让杨谨滔记忆犹新。
训练科目
杨谨滔说:“当时新训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的都是最基本的内容,比如队列、手榴弹投掷和武器操作。第二阶段着重训练小科目,比如核生化防护和卫生救护,也会穿插开展之前的内容。第三阶段以理论学习和考核为主,如野战生存、法理斗争之类,具体而言,野外该怎么寻找水源、怎么选择宿营地、怎样生火做饭,交战时要注意避免的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以及禁止攻击的设施记号判别等等。
集体力量
杨谨滔回忆,最难忘的是2019年12月中旬的时候,已经临近新兵训练的最终考核。那周一直在进行战备行动训练——拉紧急集合。凌晨3点40分左右,连长吹响紧急集合号,所有人在一片漆黑中起来,安静而有条不紊地穿衣拿水壶挂挎包打背包披装,然后全速往外冲。当时虽然屋里一片漆黑,只有照在屋外雪地上反射进来的微弱月光,但是得益于每天的训练,大家都心里有数,动作飞快地互相帮助穿好携行具,班里最后一个出来的人用了6分13秒。那天晚上零下40度,中雪,200多个新兵整整齐齐地站在漆黑的兵舍楼前面,背着一模一样的背囊,没人说话没人动,只有此起彼伏呼出的白气,各排长在点人查人,营长和教导员默默地站在最前面看着,大片大片的雪花落满了大家的肩膀和背包……杨谨滔说:“营长训话时吼出‘同志们——!’的一瞬间,突然有马上就要上战场的真实感和压迫感。”随后,为了模拟真实情况,进行了3公里的奔袭,沉重的防寒靴和又细又勒的背包绳让每一步都很费劲,但是环顾四周,战友们全都在拉紧背包绳,尽力奔跑,十几个人不顾漫天飞雪踏在雪地上步履铿锵,时不时有人伸手把要掉队的人拉回队伍里……那时候杨谨滔才第一次深切体会到“集体凝聚力”是什么样的精神,就像是自己化身一台高速运转的战车的一部分,虽然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样,但是依然有勇气不停向前驶去,因为身边有战友在。
光荣上岗
杨谨滔被分配到的单位是辖区里面最偏僻的地方,距离最近的塔河县城216公里,前身是某边防团团部,历来有“最偏最远最放心”的说法。作为一线边防连队,日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辖区内的安全稳定,所以会采取很多手段进行执勤巡逻,把偷渡、越界、走私之类的非法活动都扼杀在摇篮里。虽然最偏僻,但需要管控的辖区长度却是全旅最长的,当面的俄方哨所营区也是最多的,所以不管白天黑夜、雨雪还是晴天,几乎随时都有战友在巡逻路上。
除此之外,部队平时也会组织常规的军事训练和体能训练以及政治理论教育学习。
课余时间也有很多娱乐活动,得益于上级下发的军用文体器材箱和野战影音箱,各种棋牌游戏、球类运动、乐器以及KTV都可以轻松实现。一到周末,营区里常常是学习室里一拨唱歌的人,球场上一拨打球的人,气氛很好。
记忆犹新
有两次任务让杨谨滔印象深刻。
一次是去年圣诞节的时候,接上级通知,对我辖区进行守护。所以那天夜里1点,杨谨滔被紧急集合的号声惊醒,边披上衣服边跑向情况指挥室,监控画面里能看到快速反应班的战友们已经提着弹药和步枪准备登上巡逻车出动了。当时杨谨滔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自己必须用热成像设备和电台为他们实时提供信息情报,画面里能看到他们在界江边的下江口下车后散开来,卧倒在江边的雪地上,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他们一动不动地在原地潜伏着,杨谨滔则紧紧盯着画面中任何可能出现的红外信号,来回扫描检查岸上的动静,并向带队指挥员汇报。四、五个小时过后,接到了撤回部队的命令,他们才踏上返回的道路。杨谨滔事后回忆,虽然有惊无险,但当时弥漫在指挥部的紧张气氛、精神的高度集中以及对战友的关切担忧是玩多少游戏和看多少战争电影都无法体验到的。也是那天晚上让杨谨滔真正明白了看似平静的边境线并非是表面上那样,风平浪静的生活随时可能会被涌动的暗流改变,因此更要做好准备工作,认真训练才行。
另一次则是今年6月底的时候,黑龙江因连日强降水而水位大幅度上涨,自然也影响到了辖区的村民。眼看警戒水位被超过,山下村庄地势低洼处开始渗水,旅部便下达了协助群众避难的命令。于是第二天一早全连官兵一齐出动,有的前往乡政府架设避难帐篷,有的到村子里帮助村民转移家中的粮食、牲畜。第二天,所有人赶在洪峰到达之前上大坝进行加固,从一早就开始不停装填沙袋、寻找渗水点并进行填堵,直到黄昏离开时,留下了一千五百多个沙袋,成功为尚未转移的村民们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待洪水退去后,大家又穿上防护服,背上消毒水喷洒器,进入村庄对道路和屋舍进行消杀作业,并将大量的泥沙铲走,帮助村民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通过这次抗洪救灾,杨谨滔深刻理解了“灾情就是命令”,对这身军装的骄傲也增长了许多,他们来到一位独居老人家中帮助其转移时,老人拉着班长连声说“解放军同志来了,你们来了,好啊”。事后连队也收到了村民们自发制作的锦旗和慰问品,因为大家的帮助减少了至少数百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这是一次十分独特的经历,也让杨谨滔更加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
发生改变
通过参军,杨谨滔在心态上学会了控制情绪,碰到问题先冷静地做应对计划和安排,不焦虑慌张。杨谨滔表示,这是军旅生活教给他的宝贵经验,因为边防前线常常会有意外状况发生,需要短时间快速合理反应,次数多了慢慢就能排除情绪的干扰,做事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也比之前强了。在作息时间上,入伍之前晚上12点睡觉都算早的,现在一到10点必然犯困,刚回来那周天天6点半自然醒。除此之外,卫生标准也提升了,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买齐了扫把拖把抹布和空气清新剂,到宿舍先打扫了一下午,现在每周日还会和以前一样打扫公共卫生间和扫地,换做以前的话,不到忍不了的程度是不会主动打扫的。除此之外,杨谨滔平时也会更愿意去帮助陌生人,因为心里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兵,是有义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所以在学校里也好,外面也罢,对遇到困难的陌生人会更热心。对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有了更大的包容心,因为部队里朝夕相处的战友都来自五湖四海,必须相互包容一些不同的习惯,语言也好娱乐也罢,这些都让杨谨滔消除了很多狭隘的想法,更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不同了。
最后寄语
杨谨滔最后总结道,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团结性的军营生活是独一无二的,参军后的你必定会在体能素质和意志力上收获满满,由此培养出的强大的自信心再应用到返校后的学习生活中,不说游刃有余也是轻车熟路。在部队战胜的困难越多,就会越有底气面对学业和工作中可能遭遇的种种情况。所以在不和个人的学业规划冲突的前提下,非常建议同学们考虑参军入伍,这是一个光荣一生、受益终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