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佐治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邀请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现役空军飞行员丹尼尔·杰克逊(Daniel Jackson)在佐治亚州立大学邓伍迪(Dunwoody)校区做关于“二战时期的飞虎队”的演讲,现场更有二战时期曾被敌军击落而受中国游击队营救的战斗机飞行员保罗·克劳福德(Paul Crawford)作为特别嘉宾出席。参加讲座的人员除了Dunwoody校区的师生外,还有50多名当地的退役老兵,会场因为他们的出席而显得格外庄重。

曾被中国游击队营救的飞行员——保罗·克劳福德(Paul Crawford)

美国军事历史研究者、现役空军飞行员丹尼尔·杰克逊(Daniel Jackson)
飞虎队,在我国抗战时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这是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支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空军的民间简称。作为一支小规模的空军部队,飞虎队虽然存在时间短,却在1941——1942年这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在我国和缅甸对日空战中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战果,是中美情谊发展之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演讲期间,丹尼尔·杰克逊(Daniel Jackson)从学术角度畅谈飞虎队历史,其以二战期间中、美、日等多国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结合大量实地访谈、影印资料、历史数据,合理分析,从中日战争、中美合作中的挑战、空中游击战、躲避与抵抗等四方面试图还原飞虎队多次空战的真实状况和战斗细节,为观众展现了飞虎队的真实历史面貌。

主讲人丹尼尔·杰克逊(Daniel Jackson)向听众展示相关数据

主讲人丹尼尔·杰克逊(Daniel Jackson)向听众展示相关资料

二战时期飞虎队员夹克

相关地图展示
其中,最受人关注的便是飞虎队“血符”,也叫“救命符”,这一物件上除了中美两国国旗和飞虎队标志,还有写着“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的中文字样。这是由于飞虎队主要的作战领空是在中国,飞行员落地之后周围大部分也是中国老百姓。为了解决语言不通的障碍,每名队员背后缝着的“求救血符”便发挥了“表明身份”、“获取救助”的作用。这一张小小的血符展现了当时中美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据杰克逊(Jackson)的研究,美国空军在中国战场的获救率远远高出在欧洲等其他战场。

飞虎队相关材料展示

飞虎队“血符”展示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听众针对历史时间节点、具体历史细节等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积极与主讲人互动,主讲人耐心地解答了听众提出的疑惑,风趣幽默,现场气氛极佳。在活动结束后离场时,一位来自美国革命女儿( The 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组织的女士拉住了孔院中方院长朱姝博士的手,满含眼泪的说:“谢谢你们中国人民,救了我们那么多美国飞行员的命!”

会后工作人员与主讲人、飞虎队老兵合影

会场听众积极提问
孔院此次活动成功带领现场听众的思绪回到二战时期,重温了中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温情时刻,飞虎队来华时中美并肩作战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期待中美之间因“飞虎队”而结下的友谊从历史中走来,并向未来继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