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至14日,孔子学院事业部与汉语进修学院合作组织“孔子新汉学计划”来华攻读博士项目的博士生、孔子学院奖学金博士生以及汉语进修学院高级系进修生赴四川开展主题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研究”的短期研修。研修团成员由来自15个国家的17名同学组成。此次研修属于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设立的“未来汉学家”短期研修项目,旨在进一步提升来华高端人才的研究素养,培养一批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有深入了解并具有科研能力的青年汉学家。

田野调查,羌族语言文化异彩纷呈
5月8日上午,研修团到达成都,稍作休整便驱车前往距成都202公里的理县桃坪乡羌寨。理县桃坪乡羌寨是我国少数民族——羌族的聚居地,该地较完整地保留了羌族的语言及文化传统,是此次研修活动的调研重点。研修团成员对羌寨内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进行访谈,考察羌语在当地的使用及传承情况。并就羌族的社会关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宗教信仰等问题对当地的老人进行录音访谈,获取第一手的音像资料。研修团的研修活动得到了当地羌族人民的热情支持,会普通话的羌族年轻人主动充当翻译的角色,解决了研修团成员与羌族老人之间语言不通沟通不畅的问题。

博物致知,馆藏文物叙说民族文明
离开理县后,研修团成员又相继参观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及四川省博物院,从宏观上系统地了解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迁移及发展史。馆内书籍叙说着往昔文明,馆藏文物道尽了过往变迁,丰富馆藏为研修团成员的田野调查提供了文献支持及文物支撑,使研修团成员受益匪浅。

高屋建瓴,专家讲座展现语言魅力
5月13日,研修团全体成员赴西南民族大学参加主题为“国际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的学术讲座。西南民族大学的前任校长沙马拉毅教授、藏学院院长刘勇教授以及民族研究院研究员和继全副教授应邀作为讲座嘉宾,对我国彝族、藏族和纳西族语言文字保护的现状和政策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研修团成员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问题与专家们展开讨论,会场气氛十分活跃,计划两小时的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才结束。专家们现场书写了彝族及纳西族文字,生动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内涵与魅力。

项目结束后,研修团成员将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双言双语生活”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三个方面来撰写研修报告,并编辑出版《未来汉学家中国学研究文库》。

师资队伍建设是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专业化、本土化的青年汉语人才培养是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成为“孔子新汉学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以此为平台,我校积极发挥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优势,招收各国青年来华攻读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位;同时通过资助课题研究、攻读学位等方式,吸引各国优秀青年来华考察访学。为世界各国培养优秀的本土汉语师资力量,为中外人文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提升了我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参与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