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由国际教育管理处/孔子学院事业部主办的国际中文教育沙龙成功举办。首期沙龙的主题是“美国常青藤大学的中文教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梁霞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我校国际教育管理处处长/孔子学院事业部主任陈丽霞、孔子学院事业部副主任田鑫、国际教育管理处副处长黄潇潇、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心主任邱萍以及师生代表参加沙龙活动。
刘乐宁教授发表讲话
文化沙龙探讨了美国常青藤大学的中文教育历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课程设置,并讲述了在新情况下中文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刘乐宁教授表示,教育的内涵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体现完人教育精神,关注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教学活动。他表示,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学强调原则指导下的汉语教学,更看重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不强调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对于学习语言的作用。哥大中文系坚持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的不同造成了语言功能的不同。在招收老师与开展讲座时,倾向于结构主义语言学与认知功能。在语言教学原则方面,他提出了五项原则,分别是语言教学必须以意义驱动;语言教学必须情境化;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语言教学基本形式是互动性的;语言教学是由内容的,语言形式本身有意义。在课程设置方面,哥大汉语设置不排斥专用汉语,尽量满足学生需求,不计较学生的动机,专注于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经验,想象和体验理想自我的学习机会。
梁霞教授发表讲话
梁霞教授介绍了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外语教育的历史与中文课程设置的变化情况,总体呈现出古典的衰败和现当代的加强。语言课程设置分为华裔班与非华裔班,提供了一些非标准课程,包括文言文课、高级中文课等,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学校增加了春季开始的非强化课,书法课。教学法普遍使用明德模式,避免机械操练,但不排斥新的教学方法。她认为老师的教学热情要比教学方法更重要。针对近年来中文课程选择人数持续下降的原因,她提出了两个设想,首先,最近全美选择外语课程的人数没有持续增加,而中文课程人数持续下降是这一趋势中的一个侧面。随着中小学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加,学生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在高中阶段拿到学分的学生可能会停止继续在大学学习汉语;未来的汉语教学还需要正确处理汉语教学普及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系。
自由讨论环节
在自由讨论环节,刘乐宁教授和梁霞教授分别就美国外语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互动。对于口语能力的培养,刘乐宁教授认为需要重视高年级学生汉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提升书面化口语的能力,通过操练与口头报告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梁霞教授认为高年级依然要进行句型练习,注意语段和语篇的表达。
活动现场
在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表示,中国政府把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发挥汉语母语国的优势,在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创造条件,为各国民众学习中文提供支持。北语建校近60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为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20万名精通中文、熟悉中国的留学生,为促进中外友好,增进中外人民友谊,推进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学校依托孔院平台,积极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为海外学习者提供了中文和中国文化的优质教育。未来,学校将积极拓展与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国际中文教育项目和交流合作,聚焦语言主业,适应本土需求,帮助当地培养中文教育人才,参与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制订和实施,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现场提问
“国际中文教育沙龙”是我校国际教育管理处/孔子学院事业部开展的“国际中文教育”系列文化和学术活动之一,旨在顺应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要求,搭建中外专家交流的平台,提升学校国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竞争力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