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13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和梅蘭书院联合主办的“直播中国 连线世界”线上虚拟博览会走进曲阜,带领12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营员,云端体验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成积春教授为学员们录制了一场以“孔子的‘和’思想”为主题的视频课程。成教授从“和”的起源与内涵、孔子的“和”思想、孔子“和”思想的现代意义三个方面,结合史实事例,深入浅出地为学员们进行了讲解。孔子的“和”的思想,不是由孔子直接创造的,而是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进行一番汲取凝练而形成的,在现代,“和”的思想也运用到了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文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中。为更加直观地向学员们说明孔子“和”的思想,成教授运用了虚拟仿真实验的方式,采取虚拟仿真技术重现了“孔子观欹器”的历史情境,带着学员们“时空穿越”,将孔子“和”思想 “具象化”、“可视化”。
在直播中国云体验课程中,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传统礼仪研修中心大学生礼仪队的队员们身着汉服、头戴儒冠,为全球学员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束脩礼”展演。俗语云:“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该礼仪展演以“尊师重道,明礼求学”为主题,再现了正衣冠、诵读《束脩告文》、献戒、执束脩、训诫、礼敬师儒等场景。观看完毕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成积春教授、指导教师骆明老师还与线上参加直播学习的中外学员进行了互动,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解答。
除了在云端体验礼仪展演活动之外,学员们还跟着北京语言大学的直播课老师们一起动手,使用身边的材料冰淇淋棍及绳子学习制作竹简,再将喜欢的《诗经》《论语》句子写上。
来自马来西亚的陈静最喜欢《论语四则》里第三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她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的话,就会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学习和思考是一样重要的,不能顾此失彼。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地掌握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竹简图片:
来自菲律宾的陈洋洋说她喜欢《诗经·木瓜》这首诗: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她说这首诗告诉我们,应该记住那些对我们好的人,因为他们本可以不这样,而当他们不再对我们好时,我们也不该去抱怨,要心存感激。同时我们不能只做索取的那一方,更应该努力学会做一个付出者。真心诚意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这一种人与人之间非常纯粹、发自内心的善意之举,也是现在这个社会中非常需要的。
竹简图片:
中国学员张佩瑶说她最喜欢的一句是《邶风·击鼓》里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和众多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一样,对于爱情她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憧憬与向往,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便是对日后想要找寻的爱人的期望。在这个凡事讲求速度的时代,不知从何时起,爱情也逐渐变成了许多人手里的“快餐”。于她而言,爱情是不能将就的。她愿意花很长的时间,找寻一个真正适合的人,而后两个人过着简单、平凡而美好的生活。希望与爱人携手,赏春天的花,听夏天的雨,吹秋天的风,等冬天的雪,从满头青丝到发际有了白雪的痕迹。
来自马来西亚的黄慧颖在她的手工竹简上写下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她说诗人用这诗句来表达对至亲之人的思念之情。她觉得“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句话特别能表达思念一个人或是自己深陷囹圄之时没能得到主动联系和关怀的感受。黄慧颖说,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个很要好朋友突然因为父母工作关系被迫转校,当下她只来得及给了朋友手机号码但却没能拿到她的。她心想朋友或许会主动联系,可惜至今都没有等到消息。就跟这首诗一样:“我没法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这首诗总能引起她的共鸣,让她忆起那位遥远的朋友,所以特别喜欢。
泰国的郑婉彤最喜欢《诗经·王风·黍离》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意思是: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说我到底在追求什么。 她觉得在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在不了解真实的情况下,不要轻易评论,有时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人和人之间最需要的是理解。你有你的缺点,我有我的不足,你有说错话的时候,我也有做错事的一天,所以,我们需要互相包容。有时候因为不被理解,就会感到委屈,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解、少一些冲突、少一些纷争。在你理解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同样的会理解你,所以理解是人与人最佳的相处方式。
在深刻感受“万世师表,千古一圣”孔子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各方面影响之后,大家畅所欲言,与各国学员分享自己国家的著名历史人物。
来自马来西亚的郭昆霖谈到:我们不能否认不管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还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都在人文、哲学等思想的传播上有着伟大的成就和影响力。但思想传播未必是通过单一的形式进行的,音乐这一门艺术也可以是一种传播的形式。
他想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个人物与历史人物相比,可能微不足道,但其实对于马来西亚本地的华裔,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歌手来说,他是一种信仰和楷模,更承载了很多人青春的回忆,他就是著名的歌手陈庆祥,阿牛。他不陷于世俗的眼光,做自己热爱的事,为马来西亚的演艺事业贡献了一份力,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在找资料的过程当中,郭昆霖尝试反思其中的价值观:不管是儒家思想,还是音乐艺术,能够从很久以前传承下来且被后世的人们看见,全人类应该感到开心,毕竟这些精神财富和道德思想是生活不可欠缺的元素,而对于多元的文化,我们应该保持着包容和谦卑的态度,而不是想方设法地铲除异类。这样世界才会有不同的色彩,而我们才能看到不一样的美。
来自埃及的杨心旖分享的是纳吉布·马哈富兹,他既是埃及著名作家,也是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1988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及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塑造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杨心旖说到,时至今日仍有无数父母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纳吉布,可见纳吉布在埃及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来自菲律宾的陈洋洋向大家介绍的是被菲律宾人民尊称为“国父”的何塞·黎刹。因为他是菲律宾的民族英雄,祖籍在中国福建。黎刹出生在西班牙殖民时期,留学欧洲,后来回到菲律宾,领导了武装革命,争取独立,不料在返回菲律宾后遭到西班牙当局的血腥镇压。年仅35岁的黎刹英勇就义前,与之前在香港相识的爱尔兰姑娘在刑场结婚,感动了许多人,也感动了陈洋洋。
来自新西兰的尹典坤给大家分享了凯特·谢泼德的故事。她是新西兰妇女选举权的领头人。她1847年生于英国,1868年跟着她家人移民到了新西兰。1885年,凯特加入了一个刚刚成立的女权主义组织。为了这个组织,她周游全国,给报社写信,并且举办了很多公开会议,说服了会议成员。近年来,她的贡献深深地刻在新西兰人民的心里,她的照片和名字印在了新西兰的十元纸币和纪念邮票上。
下个周末,我们将带领学员们走进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调研大熊猫野化驯养区、大熊猫产仔区、大熊猫野外放归过渡区、大熊猫野外放归试验区等,了解“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世界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