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孔院新闻 -> 正文

“在我心里,中国在中心”——著名墨西哥汉学家莉莉亚娜在古巴哈大孔院举办讲座

发布日期:2022-12-19  作者:哈大孔院 常晓宇 点击量:

1125日上午,著名墨西哥汉学家、翻译家莉莉亚娜女士(Liljana Arsovska)应邀前往古巴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她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作品的翻译成果,以及在汉语趋向补语方面的教学经验。讲座极富感染力,现场座无虚席。莉莉亚娜女士还向孔院图书馆捐赠了八部译作,为古巴读者开启一扇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窗口。

莉莉亚娜女士首先以文化为切入点,介绍不同语言的差异,讲述如何去理解、接受语言的差异性。她指出:“语言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语言。语言是天性,是自然产生的。如果我们单纯从课堂获取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在表达上,汉语同英语、西班牙语有诸多差异。如西语“fui”是“ir”的第一人称过去式,但中文不需要这种曲折形式,而是引入助词“了”,比如“我走了”。如西语句子“Cuba es muy bonita”,中文表述为“古巴很美”;助动词“es”并不需要用中文对应的“是”翻译出来。这是因为没有两种语言是完全对等的,翻译是不能简单粗暴地直译的。当然,还需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以求翻译更为准确,做到“信、达、雅”。

莉莉亚娜女士列举丰富例证,与听课师生进行互动。她问道:“有人知道‘开天辟地’是什么意思吗?”学生一一表达自己的看法后,她追问道:“‘邓小平开天辟地’又是什么意思?邓小平不是我们学过的‘盘古’,他怎么也开天辟地了?”听闻有学生知道邓小平,她既惊讶又欢喜,“有老师的帮助,他们会告诉我们意思,帮我们理解。但一个外国人自己阅读时,如何能理解文字背后潜藏的文化?如何能理解中国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到现在的巨大变化呢?”

她又以“国家”一词为例询问在座学生,中国人是如何理解“国家”的。她指出语言背后潜藏着的中国人对于“家”的重视。透过中国人对家庭成员称呼的复杂分类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席间,莉莉亚娜女士坦言:“对西方人而言,中国在东方;但在我心里,中国在中心。我认为中文不难,只是有所不同。西方语言是听觉型的,中文是视觉的。”她宽慰学习中文的畏难情绪:“事实上很多中国人的发音还不如我们外国人。不少人说的是四川话、上海话、陕西话等方言。但为什么我们都在学普通话?这是为了让我们的沟通更顺利。1982年我去中国的时候,行至上海,上海方言让我大吃一惊,根本听不懂。在北京语言大学读书的时候,大家都称赞我的汉语很好。但在上海,外出交谈时人们总会诧异:‘什么?你在说什么?’”

讲座临近尾声,现场教师提问道:“如何帮助学生进阶式提升汉语水平,培养成为高级汉语人才,走上翻译之路?”她答道:“掌握好两种语言只是翻译的50%,另外50%是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翻译的作品一页一句都是文化。比如目前我正在翻译一部有关甘肃的小说,文化背景跟中国其他地区的差异很大,我从未亲身去过那儿,有时候实在没办法,甚至得直接去问作者。对于翻译,还是要更多地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假如我们的学生未来想从事翻译的工作,必须要前往中国学习、培训,有一段在中国的生活经历。”

莉莉亚娜女士还向孔院教师分享了经验。回顾自己的汉语学习之路,她发现很多老师会跟学生说汉语和西语很像。但她认为,最好在学习之初,就帮助学生认清汉语和西语的区别,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讲座最后,哈瓦那大学孔院赠送纪念品一份,并再次对莉莉亚娜女士的到来表示感谢。

(责编:王隽毅 张博阳)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