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4月1日电(通讯员 刘一霖 摄影 黎佳欣)当地时间3月27日下午,主题讲座“石上小叙:中国小说《红楼梦》导读”(Piccoli discorsi su pietra: introduzione al romanzo cinese Il sogno della camera rossa)在圣心大学尼罗内校区(Nirone)NI.111教室及线上平台Microsoft Teams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意大利圣心孔子学院与圣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联合举办,特邀维罗纳大学教授芭芭拉·比塞托(Barbara Bisetto)作主旨发言,圣心大学外语系中文项目负责人兼孔院教学顾问夏慕华(Chiara Piccinici)教授主持,圣心孔院竺易安院长(Elisa Maria Giunipero)、梁清院长、部分孔院教师以及米兰和布雷西亚(Brescia)校区相关专业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芭芭拉·比塞托教授深入解析了《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在版本流传、作者争议、叙事手法与文化意涵上的独特性。她简要梳理了小说的不同版本,并讨论了红学领域对续写者高鹗与原作者曹雪芹之间的争议。随后她结合脂砚斋批本等重要文献,分析了小说前80回与后40回在风格与构思上的差异。
围绕“寻找作者”这一学术议题,芭芭拉·比塞托教授介绍了20世纪以来学界对曹雪芹自传性写作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红楼梦》文本中多层次的作者视角与旁批系统,使其在传统匿名叙事中独树一帜。

芭芭拉·比塞托教授还从整体结构出发,将小说划分为三个阶段,并结合家族兴衰主线,分析其精致的构思与叙事节奏。小说叙事既关注现实生活细节,又融入了佛道思想、神话象征与哲学反思,在现实主义与幻想之间营造出独特的文学张力。在文化层面,她高度概括了小说在空间布局、人物关系和象征体系上的复杂性。大观园的内外对比,以及人物命运中展现的阴阳五行之理,都体现出小说对传统宇宙观与社会结构的呼应。芭芭拉·比塞托教授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简要说明了角色与五行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了文本背后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
讲座最后,芭芭拉·比塞托教授强调,《红楼梦》不仅在情感与美学上达到巅峰,更是一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与思想的文学经典。她鼓励听众从跨文化视角深入阅读、理解这部作品。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视角多元,不仅加深了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也彰显了中意两国在人文交流上的深度与广度。未来,圣心孔院将持续与意大利兄弟高校携手,围绕中国文学与文化开展更多学术交流和教育项目,推动意大利学界和公众对更多中国经典作品的深入理解,促进中意人文交流的持续发展。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