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始总是猝不及防,却又恰逢其时。我们或读了一篇论文,或听了一场报告,或对技术感到热爱,或参加了一场学术会议……在研究生求学的光景里,我们幸运地遇见了徐娟老师。她是带领我们进入学术大门的严师,更是在生活中给予我们无微不至关怀的慈母,还是用自身智慧与人格魅力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引路人,更是我们眼中的新时代“大先生”。与徐老师这份珍贵的师生缘,早已在我们“徐门学子”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严师之姿——引领学术求索的前进方向
徐老师三十年如一日在国际中文教育技术领域执着深耕,这种为学之道深深感召着我们,她是我们学术道路的引路人。“我读博时自适应技术刚刚兴起,我便决心以此作为研究方向和博士论文选题,老师毫不犹豫地给予了极大肯定与支持。当我因缺乏相关技术背景,在开发自适应学习平台时遇到重重困难,老师不辞辛劳,多方打听,积极帮我联系技术支持团队,还慷慨地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全额资助平台建设,为我顺利完成学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于淼)“记得研究生入学不久,我就跟老师提起想做一个手机上学汉语的软件,围绕这个手机学习软件开展研究。老师当场非常大声地说‘好!’她的音量如此之大让我大吃一惊,我从没想到导师的夸赞会如此直截了当、毫不吝啬。这样,我的研究方向便确定了,信心也更足了。随后不久老师便时常询问我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学习进度,老师也总会用三言两语就能恰如其分地解决我所遇到的困难。之后,我继续跟随老师读博,我因为平衡工作、家庭和学业,导致研究进度一再滞后,老师也会表现得非常和蔼,总会试图先帮我解决研究之外的问题,再鼓励我继续推进论文研究进展。老师对我严格却从不严厉,放松却从不放任,引导却从不命令,老师总在循循善诱地教我们知识,却从来不说教。”(曹钢)
徐老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良师。她对我们的严格指导更体现在对每一位学生学术成长的悉心雕琢之中。她会亲自带着我们调整论文框架、理顺文章逻辑、规范语言表达。老师也会鼓励我们大胆质疑,并且她总是平等地尊重我们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她都愿意被说服。每当我们在学业中取得些许进步,老师都会毫不吝惜地给予褒奖,这也让我们的求学生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的博士论文方向与徐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但老师依然全力支持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我的论文历经十余稿的修改才最终定稿,每一次修改都离不开老师对语言逻辑的严格把关。老师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和治学态度,让我受益终身。”(余江英)“每当我完成一篇论文,老师都会先肯定我的付出,然后再与我反复探讨、修改,老师会鼓励我提出不同的见解,并肯定我的创新。我时常觉得自己是师门里最‘厚脸皮’的一位,总爱‘缠’着老师,饭后的操场散步也成就了我一篇篇的学术论文。老师总包容我粗心犯下的小错,接纳我多变的想法,始终鼓励我不断前行,老师的鼓励是我持续产出的根本动力,也正因老师我才越来越热爱科研。”(马瑞祾)
慈母之心——于细微处编织温暖的港湾
在日常生活中,徐老师对我们的关怀同样细致入微。得知同学生病,她总是第一时间发去问候,询问病情,那份如同母亲般的关怀,让远离家乡的我们也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2009年秋,我开始跟随徐老师读研。初来乍到的我显得有些慢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总是慢吞吞的。直到第二学期的一个五月天,手机上突然跳出一条徐老师的短信:‘祝贺你在五四青年节演讲中夺冠!要打开自己,把热情和活力投入到你在北语的研究生生活中。短短几句话,却饱含着老师平日里的细致观察,背后那份默默的关心,以及满满的鼓励与期许。那一刻,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研究生阶段的新生活。毕业后我也走上了教师岗位,惟愿追随徐老师‘师者仁心’之光,成为光,散发光。”(蔡建永)
每当我们遇到生活上的难题,老师总会设身处地地理解我们、体谅我们,给出最贴心的建议和最切实的帮助。“作为在职读博的‘大龄’学生,在平衡工作、学业与生活的重重压力中,能遇到这样一位兼具学者风范与人文关怀的导师,实属难得的幸运。记得博三那年,也应该是博论进入紧张撰写的阶段,而我得知自己有喜,当我正在为如何跟老师说明情况而忐忑时,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徐老师的微信:‘你有好消息,我为你高兴!’这短短十个字,让我的泪水瞬间决堤……老师一直在用最好的爱守护着我,用‘亦师亦母’的温暖托起我们的学术梦想,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论文指导时字斟句酌的严谨,更渗透在人生关键节点的守望中。在我撰写博论时候,老师常说‘晓君要工作还要带孩子很辛苦,咱们得多帮帮她’。老师的爱和鼓励是我那段时间的最强动力。”(殷晓君)“读博期间,徐老师时常关心我能否平衡学业和工作,尽量帮我‘减负’。撰写毕业论文时,从论文选题时帮我开拓思路,再到研究遇阻时耐心引导,我多次在休息时间前往老师家中寻求指导,老师总不辞辛劳为我解疑答惑。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地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博士学习,这对很多在职博士而言是难以做到的,幸亏我有幸遇到徐老师。”(陈闻)
在个人发展方面,老师也非常关心、帮助、支持我们。她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和阅历,给我们中肯的发展建议,积极为我们推荐谋划;当我们做出自己的决定后,又会非常尊重我们,不遗余力地帮我们沿着自己的理想往下走。她一定会赞许我们的优点、肯定我们的长处,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更加自信从容。“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乐观、爽朗、大方,而且充满正能量。我仍然记得那年研二,面对未来一切都很迷茫。我去老师的办公室,向老师透露出想出国读博的想法。老师得知我的想法后,立刻开始帮我出主意,要帮我联系国外的导师。虽然后来我优先选择了就业,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场景还历历在目。徐老师她始终都是支持学生的,无论学生做出任何选择,她总是会不留余力地帮助、托举。”(杨斌)“徐老师是一位充满女性力量的好老师,她总是支持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包括读博期间到国外访学,博三时因为时间紧张申请延期,再到毕业论文提交前生病等,老师极少责怪,对我充满了理解、包容和关爱。很幸运能够在求学生涯成为徐老师的学生,我才可以勇敢追梦。”(林若)“有幸成为徐门弟子后,我深刻地感受到徐老师的可敬与可爱。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徐老师是我最坚实的后盾。当我渴望出国访学时,徐老师更是全力支持我,让我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徐老师用她的一言一行,完美地诠释了‘身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深刻内涵。在北语的时光,因为有徐老师的陪伴与指引,变得格外温暖而难忘。”(方紫帆)
在我们感到焦虑时,她又会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告诉我们要保持平和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老师也会时常叮嘱我们注意身体、热爱生活,老师的慈母之心一直温暖着我们。
渡人之光——言传身教中传递精神火种
徐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与方法,更是为人为学的品格。老师是一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好老师,她通过言传身教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何为新时代的“大先生”,这种为师、为学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每位“徐门学子”。
老师慧眼独具,紧跟技术前沿,积极带领我们将最新的数字技术融入中文教学,用终身学习的姿态诠释学者的敏锐与担当,同时鼓励并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索。“第一次和徐老师见面,便直观感受到了徐老师的爽朗和睿智。老师学识渊博、充满智慧且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在成果累累的同时依然紧跟科研前沿。老师洞察力敏锐,每次讨论她都能一下子点出我研究中的关键症结并给出建议指导。我深知自己的技术知识储备有太多不足,但徐老师却从未对我失去信心,一直给予我耐心地引导和百分百的鼓励。正因徐老师足够的包容,才让我在遇到科研困难时能够不断重拾信心,推动我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深入。”(王淼)
老师潜心渡人,让每位学子都可以平等、快乐地茁壮成长,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珍贵的“宝贝”。“在老师这里,没有‘重点培养’与‘普通学生’的差别,没有‘资源倾斜’和‘机会筛选’的做法,她会毫无保留地做我们的资源库。徐老师用行动让我们明白:学术资源,不是孤立的节点,而是‘硬件、软件、人件、潜件’联通的网络。这些平实的过往,比任何煽情的话语都更有力量,是徐老师让我明白,好的导师,就是把自己活成一条路,让学生看见,怎么走稳人生的每一步。”(梁毅)
徐老师张弛有度的生活智慧、上善若水的道德品性、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着每位“徐门学子”。每当我们遇到困顿时,老师总是会第一时间用爽朗的笑声和温柔的声音传来鼓励,给予我们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从2008年秋天初识徐老师至今,已有十六年,我见证了恩师‘治学严谨、生活松弛’的平衡智慧,是我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榜样。我时常在想,什么时候我能有老师一半的道行,我就心满意足了。老师的学识与人格魅力,让我们这些来自不同专业背景,有着不同性格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彼此分享、帮助和成长。这样的同门情谊也是老师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马铖)“老师开朗率真,那极具感染力的爽朗笑声常在耳畔响起,如暖阳般温润心田;老师乐观豁达,再棘手的难题在老师眼中都有解决办法,这份积极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着我,让我也有了笑对一切困难的勇气。老师就像一根温暖的纽带,将我们紧密相连,构筑起充满温情的‘徐门大家庭’,让学术之路始终有温度、有归属。”(韩开)
共谢师恩
语浅情深、纸短情长,道不尽师恩似海。老师用三十年的时间在国际中文教育技术领域深耕不辍,更用三十年的心血将“严师、慈母、引路人”的“大先生”形象深深烙在徐门学子的心中。是她,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教育,是用智慧点燃智慧,用温暖传递温暖,用生命影响生命。如今,我们有的走上讲台,有的深耕科研,有的投身科技研发。但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不会忘记那个耐心改稿的身影、操场上散步谈心的傍晚、生病时温暖的问候、迷茫时坚定的支持,以及清脆爽朗的笑声和常挂嘴边的“真不错”。这是属于我们的“徐门记忆”,更是我们传承师道的初心与动力。愿我们带着您的教诲与期许,在各自的人生路上,成为像您一样——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肩上有责的人。师恩难忘,常驻心间;纸墨有言,暖念长情。
作者简介:马瑞祾,2022级博士生,信息科学学院;于淼,2013级博士生,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副教授;余江英,2014级博士生,现为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曹钢,2015级博士生,现为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导;蔡建永,2009级硕士生,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副教授;陈闻,2016级博士生,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讲师;殷晓君 2017级博士生,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导;马铖,2018级博士生,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团委书记;梁毅,2019级博士生,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研究院讲师;林若,2020级博士生,现为广东理工学院副教授;王淼,2021级博士生,信息科学学院:方紫帆,2022级博士生,信息科学学院;韩开,2022级硕士生,信息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