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70岁的苏格拉底为什么“别无选择” 如果说70岁的孔子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那么,70岁的苏格拉底除了选择死亡,为什么没有别的选择?为什么西方圣贤不能享有东方圣贤体验到的那种自由呢?...
摘要: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通过传统文化的整理与提炼,孔子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
冯契先生的哲学是从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冲击、变革与对其反思中提炼出来的。他的哲学思想不但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体验,更具有对自然与社会认识的反思与对此反思的反思的智慧,这自然形成了他的哲学思...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像中国人那样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给以全面、深入批判在世界历史上是令人瞩目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晚近出现的传统文化复兴的诸多现象,也引起了相当普遍的关注。这似乎表明,近代以来的中国变迁,始...
三、周作人:从文学源流看历史的循环 这里还要展开评述的是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属于30年代初的论著,此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已过去十多年,但仍不妨看作是有关新文学的一种对话。和前两节所述讲的胡适的...
新文学诞生后十多年间,对新文学的史的研究,已经有过一些著述,可以把二三十年代看做现代文学学科的酝酿期。尽管这期间的研究成果比较零碎,缺乏规模,但各种不同的文学史思维模式正在形成。这里评说三篇有关新文学...
一、情绪的符号语言 传统理性是自在并且在万物中的清明的注意力,在古希腊成就了理论洞见,在中世纪体现于信仰学说(神学),在近代则采取了科学体系的形式。同样是在近代,理性被设定为自然的人的本性,也就是所...
30年改革开放改变了古老的中国,亦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这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在这漫长(相对个人)而又短暂(相对历史)的30年里,究竟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什么,则是有争议的。如何评价30年的得与失?30年给...
我们把这一允诺某种可能的让显现(Scheinenlassen)和显示的敞开性命名为澄明。在德语语言史中,“澄明”(Lichtung)一词是对法文 clairiere 的直译。 它是仿照更古老的词语“森林化”(Waldung)和“田野化”(Fel...
此标题命名着一种沉思的尝试。沉思执著于追问。追问乃通向答案之途。如若答案毕竟可得,那它必在于一种思想的转换,而不在于一种对某个事态的陈述。 本文具有一个更为广泛的关联背景。自1930年以来,我一再尝试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