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汉语国际教育高端论坛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19-06-06  作者:出版社 点击量:

6月5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承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汉语国际教育高端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京内外的特邀专家和师生共三十余位出席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张旺喜副校长主持。

论坛的主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学科与事业发展:新时代、新机遇、新作为”。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首先致开幕辞。刘利校长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和学科建设取得的卓越成就,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目标,对未来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提出四点期望:(1)制定规划,引领学科和事业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2)构建以服务一线、提质增效为目标的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3)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理念,健全人才培养机制;(4)整合优势资源,凝聚各方智慧,建设服务国家大局的汉语国际教育智库。

在随后的专题研讨中,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先后发言,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与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并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目标为未来学科与事业发展提出对策和方案。研讨内容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使命与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使命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一倡议于2017323日已被写入联合国重要文件(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呼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使命。

日本明海大学名誉教授史有为先生提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汉语国际教育应更新办学观念、汉语教学观念以及汉语观,让汉语“润物无声”地走向世界。北京语言大学赵金铭教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汉语学习需求产生了变化,针对需求变化,汉语国际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及时给出反馈与帮助。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指出,我们要梳理历史,展望未来,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要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和深远意义,为此要做好学科规划、教材(尤其是普适性教材)编写、汉语教师培养(着重培养本土汉语教师)等方面工作,尤其是要加速汉语国际教育智库建设。北京大学李晓琪教授提出新时代新机遇,我们应抓住一带一路与人文交流的机遇,在总结学科与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后辈新生力量。北京语言大学刘珣教授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跟随共和国成长的专业和学科,应继续服务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机遇与挑战: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

北京大学李晓琪教授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实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日益增加,研究者们的眼光不应该只局限在研究汉语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内部语言问题,也不应只局限在研究国内外的课堂汉语教学问题,而应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视角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面对新形势,北京语言大学吴应辉教授提出,应该加强中外合作,与不同国家开展深度的合作与交流,进行大量的区域国别汉语教育研究,为需要汉语教学服务的国家提供帮助,进而建立自身学科体系,提高全球话语权。山东大学宁继鸣教授提出,要用行动建构起具体的学科内容和框架,学科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复旦大学吴中伟老师指出,要重视加强学科基础研究,加强学习者的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的分析研究,加强学科内部的不同的子领域之间的关联性及其融通与联合;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崔永华教授指出要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当前和未来遇到的新问题,必须摆脱原有知识能力的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向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外语教学、现代科学技术学习,不是扬长避短,而是要取长补短,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跨学科能力,能担起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重任的新一代教师学者。

对于学科研究方法,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指出要有问题意识,张博教授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朱志平教授指出语言学基础影响不应该弱化而应该深化。

转型与升级:固本强源,从输血到造血,加快孔子学院建设提质增效

与会专家一致认同,语言教学是孔子学院的基础和初心,汉语教学必须以语言教学为核心,其他方面的内容都应该服务于语言教学。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指出,孔子学院建设要进一步提质增效,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指出,孔子学院发展模式应从注重数量转变到注重质量,从输血到造血,要大力培养本土化老师,应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为世界汉语教学提出中国方案

北京语言大学刘珣教授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应成为国际汉语教学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中心,培养不同母语、文化的汉语教师和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指出,应着眼于汉语、汉字的特点去探索汉语教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精准助力汉语国际教育。北京语言大学吴应辉教授指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要有中国担当与学术自信。中国作为汉语母语国应担起责任,为世界汉语教学提出解决方案,破除对于西方理论的迷信,建立以汉语特点为基础的理论,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和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需要认真总结,必须努力探索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教学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提供“中国方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努力关注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学科建设、语言养成、教师发展、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学科理论研究、教材研究、孔子学院转型等等,要将汉语国际教育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实践探索,创新理念与方法,确保事业和学科可持续发展;要汇聚海内外各方力量,架设语言沟通之桥,同筑和谐互鉴之路,携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大会总结上,张旺喜副校长指出,本次论坛是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端论坛,专家们的精彩发言凸显了对国家和民族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担当,展现了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眼界和胸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与事业发展,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目标为世界汉语教学提出中国方案,对今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