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梅兰芳艺术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语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以及梅兰芳纪念馆、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学者,就“琴芳梅兰”的跨界探索、传统戏曲的现代传承、古典诗词与戏曲之关系、戏曲与歌曲、民间艺术进高校以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华文化研究院张廷银教授主持会议。
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刘锁荣将近几年关于梅兰芳艺术及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赠予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中华文化研究院韩经太教授接受赠书并表示感谢。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梅兰芳艺术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主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清华大学的王中忱教授指出,梅兰芳先生把京剧艺术戏曲艺术放到世界的大格局里去考量。梅派艺术研究尚有很大空间,北语“大文化多语言”的环境非常适合梅派艺术的多国别研究。他认为梅兰芳艺术不怕被别人误读,重要的是能够在误读中产生创新性的艺术。南京审计大学周维培教授表示,对北语来说,用“梅兰芳”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是再合适不过的,中国的戏曲艺术用梅兰芳作为文化符号也是非常合适。他希望可以利用“全息技术”再现梅兰芳当年的风采,也希望梅兰芳的演出走出京门,向更多的地方传播。中国人民大学的毛佩琦教授提出了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建议:对待传统文化要学会变革;对待异质文化要取其精华;要学习梅兰芳先生对艺术追求完美的精神。
古琴名家杨青先生表示,北语将梅兰芳引进校园是战略举措。梅兰芳艺术呈现“恬静美雅”静水流深的风格,而古琴艺术与梅派艺术相互协调是一次完美的结合。他希望将古琴艺术引入大学课程。梅兰芳的曾孙梅玮先生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规范和定式,但并没有束缚中国传统文化吸收新东西。中山大学的康保成教授认为,梅兰芳的艺术不只是梅兰芳先生一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凝结了很多人的智慧。他探讨了布莱希特对梅兰芳戏曲艺术的误读,并强调我们将自己的传统艺术教给留学生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谈了自己对戏曲的向往,对秦腔的热爱。他指出继承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希望在大学乃至中小学大力开展艺术活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梁燕教授认为,梅馆和北语的结合必将凝练出新的学术增长点。海外汉学家在翻译汉学作品时,京腔京韵是翻译不了的,她希望更多掌握外语能力的中国人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甘肃环县文化局张玉卿表示,梅兰芳的研究成果与教学方式正在探索中,而创新是趋势,北语是艺术进校园的领头羊。他针对如何将民间艺术与高校融合和高校在推广民间艺术时应怎样抓住不同艺术的特点两个问题提出了建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戏曲研究员谢雍君则从兰花指的角度探讨了梅兰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提出了梅兰芳手势研究尚有不足,仍需挖掘其价值与意义。北京语言大学周阅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淑红老师和梅兰芳纪念馆的毛忠先生等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会的专家学者交流思想碰撞,擦出学术的火花。
中华文化研究院于6月10日至6月16日开展了“梅兰芳艺术及传统文化活动周”活动,包括“琴芳梅兰”专场演出、“梅兰芳艺术传承传播中心”揭牌仪式、北语师生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节目展演、“梅兰芳艺术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学术研讨会、“兰花指”摄影展。活动旨在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大学教育,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精神、促进文化交融、推动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