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青铜器、金文与商周礼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语召开

发布日期:2019-06-19  作者: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 夏宸溥 点击量:

63日,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和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青铜器、金文与商周礼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语成功举办。

来自境内外的二十多位专家围绕青铜器形制、铭文以及礼乐文化展开了精彩纷呈的讨论。

中华书局赵诚编审以周代金文为材料范围,分析古汉字的创造依据。汉字的创造除了有相对任意性以外,还有主观的约定俗成性,造字理据离不开词的音和义。香港恒生大学张光裕教授认为研究青铜器不应当单纯研究器物内容,也应当研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张教授以贵族使用的青铜礼、乐器为依据,讨论了礼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兴衰变化,历经了增、删、繁、简的过程。张先生还提到了乐器中有自称“龢钟”,进而提到了“和”的文化内涵,至今仍影响深远。中国钱币博物馆前馆长、郑州大学黄锡全教授阐述了礼、乐、文化的含义,他提及青铜器铭文内容涉及了礼仪活动、贵族等级制度、赏赐物品、射礼、祭品等等内容,并列举了宗周钟、王孙遗者钟以阐述其中的乐文化。另外提到礼、乐与刑法、政令融合,以维护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黄先生认为:甲骨文、金文与青铜器研究是商周礼乐文化研究的基石,这个领域大有可为。清华大学赵平安教授考释了东周金文里“ ”字。赵教授收集了7件铸有此字的兵器铭文,列举了诸多学者对该字的考释,并赞同董珊、孙刚、程燕的意见,将此字释作“库”,并结合清华简《治邦之道》进行补证,进而认为此字应分析为从“广”“疋”声,是“库”的异体字。同时依据7件兵器都是齐系器物,进而推论《治邦之道》的底本很可能形成于齐地,或者曾在齐地流传。赵教授的发言还对7件兵器铭文中包含的其他疑难字提出了释读意见。

与会的二十多位专家深入探讨了新出青铜器、新见铭文与商周礼乐文化,大家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畅谈学术,乐在其中。专家们纷纷祝贺“青铜器、金文与商周礼乐文化”会议成功举办,表示老中青三代学者参与的这次跨学科盛会收获满满!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