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大使看世界系列讲座第十七讲“联合国人权活动与国际政治斗争”在教四楼106教室顺利举行。受邀参加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陈士球老师,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工发组织代表、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驻印度尼西亚大使,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现任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副主席、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和亚欧人权研讨会中方代表。陈士球大使结合自己四十余年的一线工作经历,向同学们展示了外交家的智慧和魅力。本次活动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国研究中心以及中东欧研究中心合办,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教授主持。
陈士球大使从联合国的人权架构切入本次讲座的主题,向北语师生详细的介绍了包括安理会、联合国大会、经社理事会、人权委员会(人权理事会)、人权小组委员会、人权条约机制、NGO委员会在内的联合国相关机构。随后,陈士球大使提出他的观点,即联合国人权生来就与国际政治斗争密不可分,同时也是东西方两大阵营政治斗争的产物。
谈及与人权问题密切相关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时,陈士球大使指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是高烈度政治斗争的场所。不同时期的国际政治斗争热点问题都会进入人权委员会的议程。陈士球大使特别强调,在冷战时期,两大集团激烈对抗,发展中小国就会成为政治斗争遭殃的一方。在陈士球大使看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展开的人权外交攻势对苏东集团的瓦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柏林墙倒塌、苏联东欧集团分崩离析,东欧国家纷纷投靠西方后,西方对于这些国家原先的人权立场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陈士球大使还提到了我国自加入联合国后的人权活动。他指出,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加入人权委员会的主要原因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考虑。中国最初认为,对待人权问题要做到“独立自主”、“谨慎”和“循序渐进”。从有限参与到扩大参与,再到现在有时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中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提出了许多的主张。在1982年至1990年期间,未有人提出有关中国的人权问题,陈士球大使也幽默的将这一时期成为“好日子”。
然而,随着苏东集团垮台后,美西集团矛头直指中国。在与西方集团“斗争”的岁月里,陈士球大使强调要学会利用程序为自己争取正当合法的权益。陈士球大使结合自己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亲身工作经历,风趣地向同学们展示了真实的国际政治斗争,也让大家了解到我国在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所做出的努力。
陈士球大使认为目前的联合国人权活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授权模糊,成员国各行其是;扩权滥权,职责重叠;不当政治性介入;缔约国不堪重负,消极抵抗等。未来国际政治在人权领域的斗争还会持续下去,我们仍需付出大量的努力。
讲座最后,陈士球大使在与北语师生互动问答环节,依次解释了大家关注的叙利亚、朝鲜等地区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相信通过此次精彩生动的讲座,同学们对联合国人权领域的国际政治斗争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