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至24日,第十二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论坛主题是“区域与国别研究和比较政治学:新问题、新方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编审、《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庄俊举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际政治研究》主编王逸舟教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胡晓阳老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马方方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柏林自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外交学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大学等19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博士生6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胡晓阳主任在致辞中谈到,作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资助的活动,12年来,“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在探索新型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希望系统总结论坛举办12年来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推动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
归泳涛副院长主要从选题、经费和人员三方面分析了论坛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原因,并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论坛这个重要平台,展开学术交流与批评。
本次论坛的联合主办方之一,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马方方教授主要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北京语言大学是最早设有联合国研究中心的高校,素有“小联合国”之称,目前也是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的所在地,欢迎参加论坛的同学毕业后加入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王逸舟教授在致辞谈到,2008年前后,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呈现出新面貌,年轻一代的学者开始涌现,每一届论坛的论文集也反映了国关学术界的新面孔、新思路和新特点。在比较中美两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后,王逸舟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在新时代所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视角?他指出,中国当前的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规范性、方法多样性、调查扎实性都还有待加强,希望同学们在本次论坛上能积极听取年轻老师的意见,并恭祝和期盼新一代学术新锐出现。
在为期一天半的论坛讨论中,参加论坛的博士生围绕“国族认同与区域治理”“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中亚中东非洲问题研究”“东亚与东南亚问题研究”“区域一体化研究”“国际规范与区域治理”等六个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发言。北京语言大学贾烈英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英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尹继武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汪卫华副教授、雷少华助理教授、刘莲莲助理教授等专家学者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来自京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同学也积极参加了交流。
庄俊举老师主持本届论坛的闭幕式。在论坛闭幕式发言中,贾烈英院长感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给与北语这次合作的机会,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介绍了北语的国际关系研究和国别与区域研究,欢迎全国国关国政专业的青年俊才将来毕业后加盟北语,一同为政治学学科的繁荣作出贡献。
王逸舟教授对参会同学和老师表示感谢,并衷心希望大家在消化吸收各种建议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庄俊举老师对后期文章的修改和发表事宜进行说明。
本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共收到来自国内外博士生所提交论文近80篇,经论坛学术委员会的匿名评审,最后共有来自19所高校的30篇博士生论文入选本届论坛。经论坛学术委员会的匿名评审和投票,获奖情况如下:柏林自由大学张亚宁荣获一等奖;北京大学严展宇、中国人民大学许川荣获二等奖;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张胜华、清华大学段九州、北京大学范佳睿荣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