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徐宝锋教授出席第五届当代中国学国际研讨会并作主旨演讲

发布时间:2025-10-05  新闻来源:世界汉学中心 

北语新闻网10月5日电 10月2日至3日,第五届当代中国学国际研讨会在西班牙莱昂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本届大会以 “东西方接触与对话” 为主题,来自12个国家、60所高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齐聚莱昂,共同探讨当代中国研究的前沿议题,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汉学与中国学学院(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教授受邀出席大会并以“中国学的原点和知识架构:基于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学术规律的阐释”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徐宝锋教授在发言中系统梳理中国学的起源与知识框架,展现“新汉学”研究的理论脉络。

以下是主旨演讲全文整理:

中国学的原点和知识架构:基于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学术规律的阐释

徐宝锋(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

伴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化与全球文明交流的拓展,世界对中国的认知需求从“现象描述”转向“本质阐释”,中国学作为系统性解读中国的学术场域,其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愈发凸显时代价值。从学术脉络看,中国学脱胎于世界汉学却又形成差异化发展——世界汉学以传统典籍与历史脉络为核心的研究范式,虽为中国文化传播奠定基础,却难以完全覆盖当代中国的制度实践与社会变迁,而西方中心主义范式更曾导致“以理论裁剪现实”的认知偏差。在此背景下,厘清中国学的知识原点与话语边界,成为破解认知困境的关键。

一、 中国学知识体系重构的时代命题与学术逻辑

中国学作为全球认知中国的核心学术场域,其本质是围绕“中国如何被理解”展开的系统性知识建构实践,与世界汉学形成“学术脉络相承、研究重心分野”的辩证关系。从学术史演进来看,世界汉学以传统中国文化典籍阐释、历史脉络梳理为核心,形成“文本为基、通古为要”的研究传统,为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奠定了文献与思想基础;中国学则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古今贯通、实践为要”的内容特质,将当代中国的制度运行、社会变迁与发展实践纳入研究范畴,构建起“传统—现代”一体化的中国认知体系,这一学术演进本身即构成中国学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起点。

长期以来,西方中心主义学术范式在全球中国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症结在于将西方理论预设为解读中国的“普遍性框架”,导致“以西方经验裁剪中国现实”的认知偏差:一方面割裂中国文明“传统—当代”的历史连续性,消解了儒家“民本”思想与当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忽视中国实践的主体性价值,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形态置于西方“票决民主”标准下进行非历史性评判。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与世界互动格局深度重构的当下,重构中国学知识体系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时代命题。这一命题的核心解决路径,在于回归中国学自身的学术规律:首先锚定知识原点以确立认知根基,明确“从中国出发理解中国”的研究立场;其次界定话语半径以划定对话边界,构建“以中国为主体、与世界平等对话”的交流框架;最终依托“原点—半径”的核心逻辑,构建多维融通的知识架构,实现中国学“扎根中国、观照世界”的学术使命。

二、 中国学知识原点与话语半径的逻辑内涵

基于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的学术分野,需先对中国学的两个核心范畴进行精准学术界定——既立足中国学的研究特质,又兼顾与世界汉学的学术关联,为知识架构构建提供严谨的逻辑前提。

(一) 知识原点:中国学的认知“元坐标”

从学术规律层面界定,中国学的知识原点是指以中国自身的历史逻辑、文化基因与实践经验为根本出发点的认知基准,是中国学知识生产的“元坐标”,其核心内涵可从双重维度展开:

1. 与世界汉学的关联性:中国学的知识原点深度承接世界汉学的学术积淀。世界汉学在长期研究中形成的典籍考证方法、思想脉络梳理成果,为中国学挖掘文明基因提供了基础支撑——如汉学家对《论语》“仁政”思想的文本训诂、对《礼记·大同篇》的跨文化阐释,为解读当代“共同富裕”实践的文化源头提供了文献依据;汉学对“天人合一”宇宙观海外传播的研究,也为阐释其在当代生态治理中的转化应用提供了学术参照。这种承接关系确保中国学的知识原点不脱离中国文化核心脉络,有效规避“历史虚无主义”的认知误区。

2. 中国学的独特性:区别于世界汉学侧重“文本原点”的研究路径,中国学的知识原点更强调“文本—实践”的双重维度,将中国大地上的社会运行、民众实践与制度演进作为认知的核心起点。以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为例,中国学不仅需追溯墨家“尚同”思想、明清“乡约”制度的历史渊源(承接汉学文本研究),更需深入分析“枫桥经验”中“矛盾不上交”的实践逻辑、数字化治理中“一网通办”的运行机制(彰显中国学实践特质),通过“历史脉络—现实运行”的双向印证,确立更完整的认知基准。

从学术本质而言,知识原点的确立并非主观立场选择,而是由中国学“理解真实中国”的核心目标决定的必然要求:“真实中国”既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更是实践中国的呈现,唯有以中国自身的发展逻辑为认知基准,才能摆脱西方理论的“路径依赖”,实现对中国的客观认知。

(二) 话语半径:中国学的对话“场域边界”

话语半径是中国学以知识原点为圆心,形成的“以理解中国为前提的世界对话范围”,其学术界定需把握三大核心特征,平衡对话的独立性与开放性:

1. 主体性:话语半径的延展以“中国实践的学术表达”为核心内容,拒绝陷入“西方议题主导”的被动对话格局。例如在民主理论学术对话中,中国学并非以西方“竞争性选举”为标准回应“中国民主是否符合西方定义”,而是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为核心,阐释其“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的完整链条,将对话议题从“是否符合西方标准”转向“民主的多元实现形式”,以主体性内容划定对话核心范围。

2. 动态性:话语半径的边界随中国与世界互动深度动态调整,呈现“向内扎根、向外延展”的双重特征。向内,需覆盖中国“古—今”文明脉络与“中—外”文化互动核心议题,确保对话不脱离中国历史与现实;向外,需随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不断延展,将“一带一路”合作模式、全球发展倡议减贫经验等纳入对话范围,推动中国学话语从“解释中国”延伸至“参与全球问题解决”,实现对话边界与时代需求的同步拓展。

3. 兼容性:话语半径的延展不排斥外部视角,而是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吸纳世界汉学与国际学术的有益成果作为对话参照。例如研究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时,可借鉴西方汉学对“东学西渐”的历史梳理成果,分析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结合当代“孔子学院”“汉学中心”运行实践、“国潮”文化海外传播现象,形成“历史传播—当代实践”的对话框架,通过外部视角与中国实践的相互印证,提升话语说服力。

三、中国学知识架构的四维融通:基于原点与半径的体系构建

围绕“知识原点”的根基作用与“话语半径”的延展需求,中国学知识架构需形成“古—今—中—外”四维融通的有机整体。这四个维度并非平行并列的板块,而是以“原点为核、半径为界”,在互动互释中共同勾勒中国的完整认知图景,每维度均承担“夯实原点”与“拓展半径”的双重功能。

(一) 维度一:贯通“古”与“今”——夯实知识原点的历史根基

传统与当代的连续性是中国文明的核心特质,也是知识原点不可脱离的历史根基。这一维度的融通需实现“承接汉学成果”与“突破研究局限”的双重目标:

从承接世界汉学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学需以汉学在典籍考证、思想梳理上的积累为基础,系统挖掘中国传统中的文明基因。例如汉学对儒家“协和万邦”思想的文本解读、对道家“道法自然”理念的哲学阐释,为分析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文化源头、生态治理的传统智慧提供了学术基础;汉学对科举制度“选贤与能”原则的研究,也为解读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历史脉络提供了文献支撑。这种承接并非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通过汉学文本研究找到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思想联结点”,确保知识原点的历史深度。

从突破研究局限来看,中国学需扭转世界汉学“重古轻今”的倾向,聚焦传统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儒家“中庸之道”并非停留在文本层面的哲学理念,而是转化为当代治理中“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在脱贫攻坚中表现为“精准施策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在生态保护中体现为“发展与环保的平衡协调”;道家“天人合一”也并非抽象的宇宙观,而是具象化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实践路径。通过对这些“传统—当代”转化机制的研究,在历史连续性中夯实知识原点根基,确保话语半径延展始终不脱离中国文明核心逻辑,避免陷入“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认知误区。

(二) 维度二:平衡“中”与“外”——拓展话语半径的对话空间

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核心路径,并非走向封闭的“中国中心主义”,而是以“知识原点为主体、外部视角为参照”,通过“理性吸纳”与“主动输出”构建平等学术对话,拓展话语半径的有效空间。

在理性吸纳外部视角方面,中国学需将世界汉学与国际学术的有益成果作为对话参照(而非认知标准)。例如西方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模式,虽存在以西方为中心的局限,但其对“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社会互动关系”的分析,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对比视角;国际学术界对“全球治理赤字”的讨论,也为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提供了问题意识。中国学对这些外部视角的吸纳,是在“以中国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多元参照更清晰地界定中国实践特质,而非以外部标准修正中国实践,确保对话的独立性。

在主动输出中国话语方面,中国学需避免“被动回应西方议题”的困境,将中国实践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学术表达,推动话语半径主动延展。例如中国脱贫攻坚实践,不仅是内部发展成就,更蕴含“发展中国家减贫路径”的普遍经验——通过提炼“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精准扶贫与区域协作相统筹”等实践规律,转化为“发展权优先”的减贫理论,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也通过学术化阐释总结为“新型国际合作”模式,成为全球治理的共同话语资源,实现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双向融通。

(三)维度三:锚定“实践”与“理论”——强化知识原点的现实支撑

“实践导向”是中国学区别于世界汉学的核心特质,也是知识原点扎根现实、避免空泛化的关键保障。这一维度需扭转传统中国学研究中“重文本轻实践”“重理论轻现实”的偏差,构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以实践为知识生产源头,是强化原点现实支撑的核心路径。中国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书本中的“文本中国”,更是活生生的“实践中国”——从乡村振兴中“村BA”现象折射的基层文化活力,到数字经济中“平台治理与个体权益平衡”的技术伦理问题,再到全球发展倡议下“小而美”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这些现实经验构成知识生产的“源头活水”。以“数字人民币”研究为例,中国学并非停留在金融理论层面分析,而是深入深圳、苏州等试点地区,观察其在零售支付、跨境贸易中的实际应用场景,总结“安全与效率兼顾”的运行逻辑,使知识原点摆脱文本抽象性,具备鲜活的现实支撑。

以理论升华实践价值,是提升话语半径学术说服力的关键环节。中国学并非简单的“实践描述”,而是通过田野调查、数据实证、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实践经验中提炼规律、构建理论。例如对“枫桥经验”的研究,不仅记录“矛盾不上交”的实践做法,更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总结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治理模式,升华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理论框架;对“义乌模式”的研究,也从“小商品贸易”现象提炼出“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协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成果既扎根中国实践(强化原点支撑),又具备学术化表达形式(提升半径说服力),推动中国学摆脱“西方理论附庸”困境,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体系。

(四) 维度四:兼顾“特殊性”与“普遍性”——实现话语半径的全球认同

中国学话语半径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有效覆盖,核心在于在厘清中国发展“特殊性”的基础上,提炼其中蕴含的“普遍性”价值,形成全球学术共同体可共鸣的知识成果,避免“强调特殊而忽视普遍”与“追求普遍而消解特殊”的极端倾向。

精准阐释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是知识原点的独特标识,也是实现有效对话的前提。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其发展道路必然具有鲜明特质:“大一统”传统与现代国家治理的结合,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融合,构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的经济运行模式;儒家“家国同构”文化与现代公民社会的互动,塑造“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共同体意识。这些特殊性并非对话障碍,而是中国学为全球学术提供的独特研究对象,只有清晰界定特质,才能避免“用普遍规律掩盖特殊矛盾”的认知偏差。

深度挖掘中国实践的普遍性,是话语半径获得全球认同的关键。中国的发展并非孤立的“中国事件”,其实践经验包含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减贫实践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对“发展权是基本人权”的生动诠释,为全球减贫提供价值参照;生态治理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普遍规律,回应全球气候治理关切;科技发展中“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的路径,为后发国家突破“技术封锁”提供可借鉴经验。中国学的使命,正是通过提炼“特殊性中的普遍性”,将中国实践转化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知识资源,使话语半径超越地域与文化局限,实现全球学术认同。

三、 中国学知识架构的时代价值与发展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学知识体系的重构不仅是学术领域的自我完善,更承载着“为世界提供中国认知方案”的时代使命。通过“知识原点—话语半径—四维架构”的逻辑构建,中国学实现了三重核心目标:一是继承并发展世界汉学的学术传统,弥补其“重古轻今”局限,构建“古今贯通”的中国认知体系;二是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学术霸权,确立中国实践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从中国出发理解中国”的认知转向;三是推动中国知识参与全球知识生产,为人类应对减贫、气候治理、全球发展等共同挑战提供中国智慧,彰显中国学的全球价值。

未来中国学的深化发展,需持续紧扣“原点—半径”的核心逻辑:一方面,始终保持知识原点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扎根性”,通过更深入的田野调查、更系统的历史研究,丰富原点的历史维度与实践内涵,确保认知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推动话语半径随中国与世界互动深化而“动态延展”,以更具学术性的理论建构、更具兼容性的对话方式,让中国学话语从“被听到”走向“被理解”,真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学术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撑与思想资源。

编辑:陈思远

审校:姚美先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