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9月26日电(通讯员 王硕 摄影 江艺璇 等)9月18日上午,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实务应用能力,更好地服务北语学子心理健康需求,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举办了《心智化理论进展及其在高校心理咨询实践中的应用》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安定医院的王倩老师主讲,中心主任王颖主持。讲座面向全国高校同行免费开放,设置了线下与线上两种会场,旨在推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与进步。线下会场由中心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实习生等人员参加,线上会场则吸引了近150名高校心理咨询师在线学习。

北语心理中心线下会场

全国高校同行线上会场
讲座内容围绕心智化主题展开。心智化是指运用意向性心理状态(如愿望、情感、信念、动机等)来解释自我和他人行为的内在与外在含义的心理过程。它强调对内在心理状态的关注与调节,尤其在人际关系中的动态调整作用。心智化理论突出“好奇立场”,强调在互动中进行学习、反思与修正。该理论的开放与整合特性使其被多个流派广泛接纳,逐渐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共享范式。

主讲人王倩老师
王倩老师详细阐述了心智化的基本理论框架。她指出,心智化特别强调早期互动中“随因性镜像”对情感识别与调节能力形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内隐的“内部工作模型”和程序性知识,个体在内隐关系中不断调整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与期待。心智化不仅是个体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因素,还能够帮助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行为的意义,增强心理一致性与适应能力。此外,心智化理论在群体层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心智化有助于建立社会联结并缓解孤独感。
在理论基础的阐述后,王倩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心智化在咨询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与技术态度。她引用了Efrain Bleiberg提出的12种心智化技术,主要包括:做好心智化准备、保持开放倾听、尊重个体自主、使用安全式陈述、示范游戏态度、追踪情绪影响链等。王倩老师特别强调,在实际操作中,心理咨询师应识别并回应“前心智化模式”,例如“佯装模式”“目的论模式”和“心理等价模式”,这些都是非心智化状态的典型表现。咨询师应通过放慢节奏、共情验证和观点采择等方法,帮助来访者恢复心智化功能。此外,王倩老师还提醒,所有人仅有30%的时间能够有效进行心智化,咨询师需要容忍自己与来访者在某些时刻的“心智化失效”,并将此视为理解来访者体验的重要契机。
参与者反馈,通过本次讲座,对心智化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获得了实际操作的框架与技术方法。大家纷纷表示将积极在实践中运用心智化理念,提升咨询服务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成长与发展中的心理挑战。本次讲座不仅提升了我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也为全国高校心理咨询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助力我校学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编辑:陈思远
审校:姚美先